
石猴谐音“时候”,民间自古就有“时候到门前,四季保平安”的说法。自宋代以来,砚山铺人大部分依靠雕刻石猴和砚台维生,十里八乡都知道“砚山铺姑娘不纺花,只会雕猴磨砚瓦”。砚山铺西依风景秀丽的道教圣地――黄石山,博大神秘的道教文化,也赋予了方城石猴更多的更好的寓意,这里还是五大名砚之一、中国黄石砚的石材原产地,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当年曾为一家店铺题写了一幅“砚台铺”的匾额,后经历史变迁逐渐演变成今天砚山铺的村名。
石猴的石材当地群众叫“花石”,主要产于与砚山铺相邻的杨楼乡尚洞村一座小山岗上,寻找到质地好的石料的确不容易。据王中义讲,上山寻石通常是天不亮就走,用镢头一处一处刨开,这种石料都在最下层,只有挖开才知道有没有,即使有,有些质地太硬,不便雕刻,有些质地疏松,不能很好地造型。找到合适的石材只有靠个人的运气和毅力。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通常由他一个人上山寻找,挖出来后,再叫儿子、侄子把石头背下山,用架子车拉回家。
雕刻石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要经过选材、砍坯、构思、雕刻、上色、晾干、涂桐油(或者漆)等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石材选中后,用大砍刀劈出毛坯,然后根据毛坯的自然形状,构思出最适合雕刻的造型,精雕细刻之后,再上色,一般一个石猴需要四种颜色,红、黄、青、黑,依据需要涂在作品上,待晾干后,整体再上一层桐油或青漆,增加光亮度。
王中义雕刻石猴时,还时常向客人说上几段吉祥祝福的“顺口溜”,“送你一个小石猴,全家都有好时候”、“送你一个猴背猴,祝你辈辈都封侯”、“给你刻个狮背猴,当时就有好时候”。说得人们满心欢喜,无不主动购买。
看着石猴雕刻事业日渐冷落,后继无人的现状,王中义内心十分焦急。十几年前,他曾主动找村里几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学刻石猴,并愿将自己一生积累的技艺传给他们,让自己石猴雕刻的技艺传承下去,但几个人都因耐不住“清贫”半途而废。他的两个侄儿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技艺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发展壮大石猴雕刻产业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