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行业形势严峻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朱新胜看来,目前石材行业形势严峻既有经济下行及政策叠加影响的外因,也有行业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内因。
“近年来,经济下行、国内外需求萎缩,石材业内人士的压力都很大。政策方面,我国为实现'双碳’目标,环保相关政策日趋严格。特别是去年的房地产'三条红线’等调控政策,石材作为上游受影响非常大。”
相比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我国石材产业起步晚,发展迅速,无论开采量、加工量还是消费量都早已是世界第一,但行业整体还比较粗放,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设计、技术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少高端品牌;中低端产能过剩,有恶性竞争、打价格战的现象;以往矿山无序开采,还造成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因此,石材行业多数企业面对市场环境变化,面对政策的严格,抵御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
“因此,石材行业粗放发展模式已经无路可走,亟需转型升级。形势紧迫,身在其中,石材企业必须坚定改革之心。”朱新胜如是说。
以环球石材为例,他告诉记者:“去年我们重点关注了现金流、降本增效、控制应收款和库存。同时,我们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做战略规划和变革。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石材及相关产品生态圈,通过模式创新和好的分配方案,激发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吸引更多人士加入创业。唯有主动变革,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在大的挑战、困难中活下去,活得更好。”
朱新胜希望,石材行业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引导行业整合升级,稳中求进,规范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绿色开采、有序竞争的发展环境。
石材行业要坚定不移往绿色、健康、科技方向转型升级
尽管困难重重,朱新胜依旧坚定地认为“石材行业前景美好”。
首先是政策趋向稳健。朱新胜说,去年底以来,可以看到政策在多个领域有一些调整,基调是稳中求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再次指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
朱新胜告诉记者,石材行业本身是一个绿色、低碳的产业。天然石材生产是一个机械切磨的物理过程,没有窑炉,能耗较低;生产过程中不添加化学材料,不产生有害气体;采用湿式作业可有效地降低粉尘,用水和石渣石末也可以二次利用。“石材行业在环保方面带给人们的不良印象,是无序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正在发生改变。”
与此同时,天然石材的应用历史极为悠久,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建筑,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的万神庙和斗兽场、中世纪的很多大教堂,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天然石材典雅、稳定,是高端建筑的标配,还能满足人们传承的需要;绿色环保,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追求及亲近自然的愿望。因此,石材产业并不是一个低端产业。
朱新胜表示:“我们要坚定决心,要坚定不移地往绿色、健康、科技的方向转型升级,通过自身努力,以及政策的规范和引导,让石材行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改善营商环境 政策稳定性亟待加强
近年来,全球疫情肆虐,纷争加剧;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技术性、结构性等矛盾交织,下行压力加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就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
朱新胜说:“很多企业反映,营商环境当中,最看重的不是特殊政策,而是政策的稳定性。而近几年,受各方面影响,政策变化的频次和力度都较大。我认为,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维护和改善营商环境,让市场和企业坚定信心、稳定预期,政府部门要讲契约精神,依法行政,尽可能维持政策的稳定性。”
围绕上述观点,朱新胜在今年全国两会提出如下建议:
①贯彻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些地方在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或者面对个别企业出现的突出问题时,经常采取集中整治、专项整顿等运动式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加区分,“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一刀切”的做法,这是“懒政”的表现,与法治原则和契约精神背道而驰。建议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将依法行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自上而下牢固树立各级政府守信践诺、保护产权、依法行政的意识。
②多听专家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各领域专家进入决策调研、决策咨询的常态机制;塑造和维护求真务实、讲是讲非的氛围,严格落实重大决策听取相关专家意见的程序,特别要注重听取和研究专家的反对意见,不断提高政府部门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③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企业问题收集、梳理、督办、反馈的长效机制,保障企业有畅通的渠道反映真实情况、意见或建议。
采编:《中国建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