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头爱得狂热、爱上矿山、爱打高尔夫球,甚至“爱”应酬……一位同行曾这样粗线条地描述万里石集团董事长胡精沛,“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做事有侠气”。
侠客才有“侠义”,而侠之大者,总因集大成而成大器。但当胡精沛边推着眼镜走到你面前,一说上石头就娓娓道来时,你不会觉得他是一名豪迈粗犷的侠客,而是一名谦和、文质彬彬的学者。
记者对他的整个专访始终围绕着 “石头”,而直到这位已是国内石材出口最大的民营企业家袒露自己的成功秘诀竟是 “唯有埋头苦干,才有出人头地”后,一个疑问终于打开:这就是宁愿相信这个有着研究生学历的高材生,之所以被讽“书呆子”,甘愿只当个业务员爬山涉水找石头,只为厚积薄发,想着有一天自己能熟练玩转石材业。
更难得的是,在目前石材行业利润普遍遭受挤压时,经过“暴利”时代的胡精沛坦言,这才是行业发展的正常走向,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契机。坦然乐观的心态让他在多次的“进”“退”中,实现超乎寻常的突围。
一股浓厚湘商味的胡精沛,始终不掩那种不停歇的热情;已在国内外揽下7座矿山的“万里石”,它的主人疯狂地爱上石材经营,并不断用石头谱写传奇。
【难忘岁月】来自伟人故乡的“书呆子”
来自湖南双峰一个偏远农村的胡精沛,在介绍自己家乡时,总是对家乡涌现出来的曾国藩、毛泽东等伟人颇感自豪,“我家离他们家都不超过50公里,算是老乡”。
胡精沛回忆,自己从小受影响最大的就是 “伟人”的神奇,而这样的神奇故事让他忘记贫穷,却带来一个信念:不要待在家里,要出去闯。
改变胡精沛命运的还是高考,自称只是想报考一个毕业后好找工作的专业的胡精沛,选择当时很吃香的计算机专业,而到现在他也弄不明白,自己怎么会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了地质学院。
不过,本科专业就读核原料技术工程的胡精沛,却渐渐迷恋上了那蕴藏着无数神奇的矿山,念研究生时果断选读矿床学。
1991年,胡精沛硕士毕业后来到厦门,当时他的介绍信上是到一家大型外贸企业上班,安排的部门是党办,相当于去机关单位。不过,抱着要“上山找矿”想法的胡精沛,并没在报到时将介绍信交到这家外贸企业,而是来到中建进出口总公司厦门分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业务员。“两家公司相隔很近,那外贸公司的办公场所是中建的几十倍”。
这样的选择,让胡精沛刚到中建报到时,就被讽“书呆子”。“我没在意,下班后还要常去南安、水头等地方,回到厦门就很晚了,只好从文灶走路到石亭路的集体宿舍。”当时胡精沛做的工作是全流程:跑原料、搞品管、跑海关、码头等,经常睡在堆场和矿山。
进公司的第一年,胡精沛把省内产石头的山几乎都跑遍了;两年后,他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升为部门经理。“20多年了,几乎每天都和石头打交道,很少感到厌倦”。
【寒酸创业】为拴住客户“出卖”命名权
有今天的成绩,胡精沛总是谦逊地归功于历史性的难得机遇。
那是1996年,中建总公司推行主辅分离,而胡精沛所在的分公司在分离范围内,他便考虑搞租赁经营,想利用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做点事情。
“我的起家,离不开朋友的支持。”当时,胡精沛手里只有十几万元,而公司每年要向中建缴纳150万元租赁费,是朋友帮他解决了流动资金问题。
因为没什么重量级客户,寒酸起家的胡精沛,开始和合作伙伴辗转世界各地的展会,拜访客户。“那时是没钱请翻译,也舍不得花这笔钱,所以只好自学”。现在能流利说着英语、日语的胡精沛,外文功底全是那时积累下来的。这种艰难只有胡精沛自己能体会,因为每次参展,都要带着大量的石头样品,而为了省钱,胡精沛总是手提着近百斤的石头,省下行李托运费。
“有一次参展,我甚至找航空公司的经理商量,能不能手提一部分石头,让托运费低一点。最后,那位经理被感动了,一分钱也没补交就放我上了飞机。”胡精沛回忆说。
而那次参展争取回来的一位日本客商,后来成了胡精沛当时乃至现在最大的“财主”之一。为了拴住这位客户的心,胡精沛竟将自己公司的命名权交给了这位客户。“我专门将客商请到中国来游玩,北京自然少不了,回到厦门后我设酒席款待他,席间就想请他帮忙为公司取名。”
正是这位被中国万里长城那种气魄所震撼的客商,想到了“万里石材”的名字。但当胡精沛准备注册时,却发现“万里”早有人注册,而“万里石材”工商不能核准,灵机一动的胡精沛,最终决定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万里石”。
其实,那时事业刚刚起步的胡精沛,打着一副算盘,即客商想做买卖,肯定最先想到自己命名的“万里石”。
【精彩舞步】“三部曲”迈向全球化
从1996年万里石的产品首次销往日本,到如今累计创汇5亿多美元,胡精沛手中的“小石企”走出了一条全球化路子。其间万里石的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三个转变。
“初期依托本地资源做外贸,赚外国人的钱;第二步则是利用外国资源赚外国人的钱,这是加工贸易阶段。”胡精沛介绍说,早在1997年,万里石就在南非、印度等地进口石料,这在厦门乃至国内的石材行业都是领先者。
第三步就是“利用外国资源,在外国赚外国人的钱”,在胡看来,这种国际化经营是门槛最高、难度最大、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步。
所谓的机遇就是要靠先知先觉,但这并意味着胡精沛比其他经营者幸运,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常碰到的难题,胡精沛也似乎一个都没躲过。
2000年的那起反倾销案,让胡精沛饱受煎熬,却也让万里石受益匪浅。
胡精沛回忆,当时得知万里石卷入了反倾销案件时,自己非常震惊和紧张。“那时完全不知道反倾销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惹上这样的麻烦后应该怎么做。”
胡精沛请教了专业法律人士后才知道,打赢这样的官司必须找欧盟的专业律师,光律师费就得一两百万人民币。“欧盟那时还不是万里石的主要市场,一年的交易额仅几十万美元。不少人劝我们不要打了,划不来,放弃欧盟市场算了。可是我和公司决策层一合计,决定这官司还是要打!”
胡精沛说,这主要是出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万里石的目标是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石材企业。欧盟市场虽小,但是有发展潜力,不能轻易放弃;二是欧盟这场反倾销官司要是输了,美国会不会也要和我们打官司?所以这场官司必须打!
于是,万里石联合了其他3家也卷入诉讼的福建石材企业,积极诉讼。“全国多家石材企业卷入这个案件,可是只有闽南这里的应对最积极有力!”胡精沛不无自豪地说。
2001年,原告欧盟石材工业联盟撤诉,欧盟裁定以无税结案,中方全面胜诉,避免高达57%的反倾销税,万里石规范的运作让他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而在此一役后,欧盟的石材行业里没有不知道中国万里石的,一下子知名度打响了,客户也多了不少。
【化“敌”为友】大家共同把蛋糕做大
在这样的一个个缩影中,万里石的“出走”已经创下了一个个纪录。
1998年,万里石登陆美国石材市场之都埃尔布顿,设立了SINOSTONE公司,首开中国石材 “走出去”之纪录。2003年,万里石在南非投资设立石材加工厂,再次开创中国石材 “走出去”办厂之先河。
2005年9月,万里石与欧盟某著名石材企业成功合资合作,实现了强强联手,同时还先后与国外客商设立了6家中外合资企业。今天的万里石,已经拥有7座矿山、10家工厂、3家物流公司、20家下属企业,短短十年资产总额增长了100倍,上缴利税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累计创汇5亿多美元。
身兼多个行业协会负责人的胡精沛,最近最经常被问到的是,目前石材外贸受人民币升值、油价上涨带来的高运输费、动力成本的提升等因素影响,且竞争者逐渐增多,利润大幅缩水,“微利才是正常的,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接受行业竞争现实,通过设计、产品创新、加强管理,才是拓展利润的捷径”。
胡同时认为,在微利背景下,要赚钱的产品战略是增加石材的附加值,“万里石生产的豪华地板、精密仪器上用的石材价格,有的也可达到每平方米几百美元,同样很抢手”。
“厦门本地的石材企业现在互相竞价很厉害,不像萝卜白菜,价格低了受益的是国内的老百姓,石材价格压低的好处并不完全是给国内的消费者带来好处,这部分利润大多进入了外国人的口袋。
在对厦门部分石材企业的无序竞争感到非常不安的同时,胡精沛也直言,自己很多原先的竞争者,后来都成为了最亲密的战友,“大家的 ‘动机’其实都一致,就是为了赚钱,那就必须共同把蛋糕做大”。
谈到万里石未来的目标,胡精沛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要做“全球石材行业中最好的企业”。
这也是万里石刚创立时就喊出的口号,只是如今在说这一番话时,万里石的版图已在快速扩大。
财智感言
学会诚信才能长久
国企出身、重视企业文化的胡精沛,最经常强调的就是“诚信”。
两个“诚信”的故事让“万里石”在石材界声名鹊起。一个是在1993年,胡精沛时任中建厦门分公司部门经理。当时,汇率变动很大,公司和其他企业一样,在汇率变动之前就和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些订单。这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涨价或毁约,失去客户;一是继续履约,损失近百万元。当时,很多石材企业选择的是第一种,而胡精沛选择了第二种。后来,这家公司成了公司的最大客户。
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1997年,他和日本客人签订了一个合同,但由于气候关系,原材料供应不上,他就花几百万日元空运到日本,保证对方在施工期限内完成。而这批货的价值才几十万日元。
“外界老说中国人缺乏诚信,对此最大的反击就是自己在诚信规范经营的同时,选择诚信规范的企业合作,哪怕是利润低一点。做人做事做企业都需要诚信,这样才有根基,才有底气,才能长久。”胡精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