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缘
林亨云和雕刻有缘。“小时候每次到庙里祭菩萨,我都会学着用泥巴捏,后来用面捏。” 如今已77岁的林亨云回忆起儿时的情景,忍不住笑了。
因家庭贫困,加之对雕刻艺术的热爱,13岁的林亨云踏上了从艺之路,跟着舅舅学习龙眼木雕。
为了使雕刻作品惟妙惟肖,少年时的林亨云就喜欢观察身边各种小动物的体态和习性,甚至一边看一边模仿。经过十几年的刻苦钻研,年仅20多岁的林亨云蜚声艺坛。当时艺术界如此评价林亨云:“以擅刻动物著称,尤其他所雕刻的熊,比例准确,形象逼真。”
1970年,40岁的林亨云开始研究寿山石雕艺术,理由是“石头每一块是不一样的,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木头一个模子下去就可以出来一件作品。” 用艺术赋予石头以生命力,是他真正的追求。今年6月,林亨云因寿山石雕艺术被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石痴
林亨云痴爱着石头。他一天里大部分的时间是和石头度过的。每天早上5点起 床,运动半个小时后,就一头钻进了工作室。他说,“晚上做梦都在想这块石头是刻成海豹好呢,还是金鱼好,到了早上最有灵感,趁着兴头,就把最难雕刻的部位刻出来。”
林亨云常常因为石头心生欢喜,“好像我的心都在石头里”。每选择一块难得的好石料,老人家都如获珍宝,抱在怀里仔细把玩,生怕有人会伤害它。几天几夜,他都会思索,如何把这块“宝石”雕刻成一件美丽的艺术品。当他的珍品得到参观者的“啧啧”赞美时,老人家会开心地抚摸着石头,宛如自己的孩子已长大成人,可以放手了。
老人家也有难过的时候。有的好石头雕刻到了一半却不得不放手,“因为一些石头里有杂质,或者有坏的颜色、裂痕。”追求完美的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将石头暂时放在一边。
“为了不浪费石头,我会再去看看书、看看碟片,从很多动物、人的照片中找灵感,将准备浪费的半个石头再挽救回来。”林亨云认为,“好的石头就像黄金一样,浪费了很心痛。”
石传
林亨云说,雕刻工艺中选材非常重要,“必须在几十吨的寿山石中精心挑选”。“选出后再‘相石’,即细致地分析、观察石块内色彩分布的状况,并做出充分的估计。然后,再因材施艺,根据石料的石质和色彩等情况进行构思。”
林亨云说,“以前一个月可以完成一件艺术品的雕刻,现在却要一年,总是对自己的雕刻不满意。”老人将原因归结为“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老了”。
林亨云已经培养了许多弟子,而老人独特技艺的继承人是其子林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老人的女儿和孙女也加入了学习石雕的行列。
如今,老人曾经获得的一百多项荣誉已经被他锁进了箱子里,也许他觉得过去的终归已经过去。谈到寿山石雕的传承人,他笑了笑说,“对于熊的雕刻还没有人能超过我。雕刻还在于一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