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2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1.规模以上石材企业经济效益:据国家统计局对1887家规模以上石材企业的统计,2006年1--12月,全国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人675.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1%;实现利润总额47.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1%;工业增加值255.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
2.规模以上石材企业板材产量:1-12月,大理石板材累计产量2365.88万平方米,比2005年同期增长20%,花岗石板材累计产量16009.15万平方米,比2005年同期增长19.7%。
3.全国石材业全部进出口情况:2006年全国石材进口金额10.51亿美元、重量597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7.80%和30.63%;全国石材出口金额28.69亿美元、重量148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8.53%和20.98%;全国石材进出口合计金额39.21亿美元、重量2079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8.35%和23.68%
二、2006年石材行业运行主要特点简析
1.产量继续大幅增长。各类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的增长,其中大理石板材和花岗石板材的产量均同步快速增长。
2.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特别是福建、山东、广东等石材大省企业经济效益均出现大幅增长,且大型石材企业效益明显高于小型企业,说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3.进出口增长强劲。进出口金额直逼40亿美元,中国石材在世界石材贸易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1)出口平均单价继续回升。在2005年我国石材出口平均单价回升的基础上,2006年我国石材出口平均单价达到193.63美元/吨,每吨比2005年的182.27美元上升11.36美元,上升幅度为6.23%,说明全行业结构调整取得进步,石材深加工效益进一步显现。
(2)中国加人WTO后全球石材资源共享和配置作用更加明显。我国石材出口以花岗石制品和大理石制品出口为主,而进口则以花岗石原料和大理石原料为主。据统计,全年花岗石制品出口约19.7亿美元,占石材出口总额28.7亿美元的68.7%;大理石制品出口约6.0亿美元,占石材出口总额28.7亿美元的21%;在石材原料进口中,花岗石原料进口约4.8亿美元,占全年石材进口10.51亿美元的45.86%;大理石原料进口为5.36亿美元,占全年石材进口10.51亿美元的51%;这与石材业积极开展来进料加工贸易有很大关系,中国大量进口优质高档花岗石原料和大理石原料经深加工后再出口,也说明花岗石制品和大理石制品是中国石材出口增值最多和最大的部分。因此,我国在现阶段继续保留和鼓励石材进出口及加工贸易政策,取消石材原料进口关税是完全必要的。
(3)我国石材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日、美、韩、哈萨克斯坦、德国占据我国石材出口市场前5位。在我国石材出口的亚洲、欧洲和美洲这三大市场中,出口亚洲的绝对金额和重量虽然仍在逐年上升,但所占出口总额比例却逐年下降,而出口欧洲和美洲的绝对金额、重量和所占出口总额比例都在不断上升。经统计,2006年我国内地石材出口目的地超过3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排名如下:日本597,137,448美元,美国449,933,228美元,韩国376,393,874美元,哈萨克斯坦149,033,455美元,德国124,143,793美元,荷兰107,175,556美元,中国香港84,118,092美元,英国75,849,473美元,比利时74,517,307美元,中国台湾68,295,976美元,西班牙64,466,140美元,意大利37,761,551美元,加拿大37,573,583美元,俄罗斯联邦34,014,553美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33,836,413美元,法国32,718,788美元。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抵抗风险。
(4)由于中国石材使用量巨大,开采及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大大提高,部分国家不得不放弃传统而辛苦的石材加工业,加快了石材加工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加上北京、上海、天津等重点城市大型项目的提前效应和不断实施,使得2006年我国石材进口额和出口额双双猛增,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材“加工厂”和进出口大国。
4.随着全国大型石材企业不断进人福建水头等重要产业集散地以及对国内石材资源的有效控制,产业整合、资源整合及大企业布局进人白热化,必将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
5.石材业继续被列入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福建的厦门市、泉州市、南安市、福鼎市、罗源县、安溪县,山东的莱州市、平邑县、五连县,广东的云浮市,湖北的通山县,吉林的蛟河市,四川的宝兴县,广西的岑溪市、贺州市等都将石材列人当地经济的支柱加以重点发展。石材新闻
6.全行业注重规范石材矿山,提高石材矿山开采技术,技术进步取得可喜局面。中国石材工业协会在福州召开了“全国石材矿山工作座谈会”,对金刚石绳锯等先进开采技术进行了推广。
三、2007年政策调整变化及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分析
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天津滨海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再加上东部沿海省份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些都需要大量投资。可以说,当前的中国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建设,到处热气腾腾。特别是2007年奥运工程将全部完成,北京将迎来石材装修的高峰,上海世博会工程也处于紧张的施工中。因此,2007年我国石材业将继续稳步快速增长。但是,影响我国石材业发展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需要广大企业高度关注。
1.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2006年9月14日,商务部等5部委联合公布了调整部分矿产品的出口退税的新政策,部分石材产品出口退税被取消。取消出口退税和保留出口退税所涉及的石材有三大类:
(1)涉及的第一大类石材是海关税则第25章下的2515, 2516的石材原材料即大理石荒料、花岗石荒料、板岩、砂岩等,这类产品中国已经不再大量出口,有的只是零星数量,取消出口退税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2)涉及的第二大类石材是海关税则第68章下6801全项,6802项部分产品类别,本章为加工制成产品。其中:被取消出口退税的6801项为较初级的低档石材制品,如手工制作的长方砌石、小方块、铺路石、路缘石、路边石、扁平石、广场石、蘑菇石等,主要出口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还一同被取消出口退税的6802项中有石制砖瓦、大理石板材和花岗石板材及建筑用碑石等较为高级的加工石制品。本类产品中国大量出口欧美及中东市场。这一政策的调整,使得这两类石材制品增加约20%的成本,估计中国出口企业会提价10%-20%.
(3)涉及的第三大类石材是海关税则第68章下部分6802项的石雕、石刻及墓碑等高级石制品、6803的板岩制品及6804的石磨、石碾制品,这部分对日韩及欧洲地区的输出量较大,尤其是对日出口的墓碑最大。保留出口退税自然不受影响。
2.土地、资源及环保成本日益提高。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如保护青山绿水、道路、农田、城市生态、矿产资源等,这些保护的落实和力度的加强,使得中国石材行业的土地、资源、运输、环保、安全、工厂污水处理等成本投人加大,石材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大提高。
3.汇率变动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石材行业将继续产生较大影响。随着中国加人WTO,中国政府一直在履行自己的承诺:即加大中国经济的自律和自由度,增加经济的透明度,扩大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化、国际化,人民币汇率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民币汇率适度的提升以及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即更国际化和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诉求。自2006年年初以来人民币有了较大的、持续的升值,预计2007年,人民币仍将会有更多的变动,仍将持续升值,而且变动幅度将加大。我国石材行业不得不提高价格,以应对汇率变动的风险。
4.石材行业的人员补充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减免了很多的农业税收。这样使得许多农民重新回到农业生产产业,放弃从事辛苦的石材行业,因而使得行业发展缺乏人才补给。
5.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发生对我国石材行业未来发展构成严峻考验。继2000年10月,欧洲国际天然石材产业联合会联合6个国家40多家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控诉中国27家企业倾销石材产品之后,2005年5月3日,美国金刚石锯片制造商协会同其9家会员一起,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金刚石圆锯片及部件发起反销调查,涉案企业24家。最终,这两起反倾销案均以中国企业胜诉而告终。但是,2006年2月,土耳其有4家石材进口商向土耳其外贸署提交了一份申请书,声称从中国进口的天然花岗石对土耳其同类产品的生产造成损害。土耳其外贸署于2006年2月24日发布公告,立案对原产于中国的花岗岩进行反倾销调查。2006年9月14日,土耳其外贸署发布了26289一2006/25号公告,公布对自中国进口花岗岩反倾销案(土海关税号6802.23和6802.93)的终裁结果,决定对自中国进口上述涉案产品征收每吨90美元的反倾销税,中国应诉企业未获得土耳其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待遇。因此,我们应吸取这几次反倾销调查的教训,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否则我们将失去发展优势。
总之,只要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及“两会”精神,以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以推广循环经济,实现节能、节材、减排、保护环境为工作中心,按照资源开采科学化,产品开发差异化和标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机械装备智能化,管理规范化的原则,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防范和化解外贸风险,相信2007年我国石材业又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