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上“作画”,就是张云刚的工作。
从使锤用錾开始,学习石雕手艺
张云刚,文登区张家产镇南崖子村人。五月的一天,我走进了他的家。
张云刚面颊有些消瘦、皮肤黝黑,正在给一尊已成型的石狮子头部做最后的打磨。
他的石雕作坊设在一排民房的院子里,地上摆放着很多造型各异的棱形石柱、大小石狮子以及大理石板材等。最显眼的是一尊尚未完工的孔子石像。这尊石雕像高8米,重达150吨,是一所学校定制的。该校大门左右两侧的九龙九凤巨幅浮雕也是他创作的。20年多前,重修文登召文台公园,重达百吨的正门石牌坊也出自张云刚之手。
谈及石雕手艺,张云刚打开了话匣子。
他首先讲起了姥爷。张云刚的姥爷名叫王文学,是张家产镇军营村人,有手艺,会錾磨,姥爷的手艺是跟自己的姥爷学来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磨在农村很常见,因为玉米、小麦都要在石磨上推成面。“姥爷到各村给人錾磨,錾一盘磨能挣两毛钱。”张云刚说,这在当时挺令人羡慕。
在张云刚小时候,放假或星期天大都住在姥爷家。姥爷坐在板凳上或者给人錾磨,或者给盖新房的人家刻门枕石,他就蹲在旁边看。渐渐地,耳濡目染中,张云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石雕手艺,姥爷也完成了对张云刚石雕技艺的早期启蒙。
张云刚18岁时,他决定吃手艺这碗饭,跟姥爷正式学习石雕手艺。
姥爷当时已80多岁了,也很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就把跟随了自己多年的石雕工具一股脑儿地都交给了他,手把手地教他怎样使锤,如何用錾,怎样辨别石材的优劣等。这位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八旬老人把自己一生用一锤一錾得来的经验都传给了张云刚,张云刚从此干上了石雕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