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为破除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怪圈,为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村落文化内涵,彰显山东民俗文化魅力,2014年山东省实施了“乡村记忆”工程。
随着近日山东省公布了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淄川区龙泉镇的一条老街,也勾起了当地人绵延不绝的乡愁。
□ 本报记者 杨淑栋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闫盛霆
由煤而兴的老街
因优质瓷土和煤炭资源,清朝以来,龙泉一度成为淄川商贸重镇。这里不仅盛产煤炭和日用陶瓷,还有很多擀毡作坊,其中“渭头河大瓮”和“龙口毡帽”极负盛名。这一带也汇聚了众多“淘金客”。
记者来到龙泉镇,听到了这么一首歌谣:“金圈子,银台头。玉石街,铺龙口。天齐庙,万丈高。北庄桥,桥上桥。桥上流水,桥下行人……”这首流传于淄川一带的歌谣,生动地描绘了旧时玉石街的繁荣景象。玉石街是什么时候铺的,已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记者查阅了淄川区区志,但由于多次修编,新版本的区志中已看不到关于玉石街的记录。而关于玉石街的建设者,当地的老人众口一词都说是一个叫张平三的人。
1865年,即清同治四年,有一个叫张平三的人出生在龙泉镇渭头河村。张平三,原名张子佩,在龙泉一带做井(开采煤井),初因找不到煤层而破产,一时家贫如洗。关于张平三的发迹,民间有两说。一是落井说。张平三破产后,走投无路跳井自杀,人没摔死,却在井下意外地找到了煤层。后来张平三从这口井做起,先后开了十余眼煤井,发了家。二是黑狗井。张平三本性善良,为救一只掉进废井的大黑狗,他下到井底,发现了黑狗四爪乱刨时露出的乌黑发亮的煤层。张平三从这里起步,煤井越开越多,逐渐成为龙泉一带的首富。
以后,张平三又买断了渭头河大瓮的经销权,同时开办了很多商号。为便于煤炭和大瓮外运,也为了留个好名声,他便出资修路。这条长长的青石路,从渭头河经圈子、台头、龙口、北庄、麓村,一直铺到了淄川西关。
关于玉石街的修建,龙泉镇龙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溪强的说法似乎更为确切:据碑文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当地商号捐资修路,玉石街的一段“连五坝”(五个连续的坡路)初具雏形。至民国年间,龙泉早期的民族资本家张平三出资铺路,造福百姓兼顾运煤生意。路自渭头河直通淄川西关,全长25里,街面全由方方正正的大块青石整齐铺就。历经足踏车辗、岁月沧桑,粗砺的青石变得光滑圆润,“玉石街”盛名不胫而走。
过往繁华成云烟
记者采访中,几位当地的老人一同加入了玉石街的回忆。他们清楚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玉石街”仍是当地的商贸、文化中心,龙口大集也设在这里。那时每逢农历四、九集,摊位摆得密密麻麻,贯穿街道南北。龙泉供销社仅有的两个门市部和一个饭店都设在玉石街上。
“当年玉石街很是繁华。那时龙泉镇号称‘小苏州’,是仅次于淄川城的重要城镇,煤炭、陶瓷业发达。玉石街就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沿街商铺林立,每天有很多运煤、运陶的木轮车从这条路上经过。”王溪强说。
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玉石街已不复往日繁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沿街村民盖房时,就偷偷从玉石街上起石头,一来二去,玉石街遭到严重破坏。现在的玉石街已残缺不全,仅龙口村的龙一、龙二、龙三部分保存得比较完整,龙四、台头、渭一等村保存了一部分。据老人们讲,现在的玉石街只剩下大约2500多米了。
除此之外,年代更加久远的沿街古建筑则更为尴尬。记者看到,沿街一座精致的四合院还保持着完整的形制,主屋木质的房柱、房梁已变成黑褐色,木质的房椽依旧细密。只是原来的灰瓦屋顶,为了解决漏雨问题,被主人换成了现代的红瓦,显得不伦不类。
看着这些断壁残垣,村里老人的眼神里透着惋惜之情,后悔没早点保护好这条古街。
全村合力留住乡村记忆
一百多年的时光穿梭,玉石街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终于在2009年“两区三村”改造的大潮中,迎来了大挑战。龙四村要拆旧居建玉石街家园楼房,玉石街的去留成为焦点。有人说,石头路好看,却坑洼不平,雨雪天路滑不好走,汽车更难走,提出拆掉,新建水泥路。
谈起当年关于玉石街去留的大讨论,王溪强说自己心里也很矛盾,很纠结。几番思量,镇政府和村里决定保留老玉石街,并修一条长300米,宽10米的“新玉石街”替代玉石街的交通功能。由于预算资金缺口较大,村两委想出了向社会募集捐款的办法,还专门研究制订了一套捐款活动方案。
提起捐款当日的情形,王溪强用力地挥着双手,“没想到,我一万个没想到”,言语中满是兴奋之情。
“本来我们还特意安排了村里的党员,一旦冷场没人捐款,就让党员上。”王溪强说,“我们定的是上午10点在村委大院举行捐款,结果8点半捐款就开始了,三个捐款点排队的人都满满的,人多、车多,把省道湖南路龙泉段全堵了。”
96岁的肖玉兰老太太拄着拐杖踮着小脚,亲自到现场捐款100元。王溪强连说了三个“太感动了”。他后来数了数,捐款当日,就有610人捐款,捐了近170万元。这个数字让他吃了一惊。
靠全村的努力,玉石老街终于被保留了下来。如今,留守玉石街的都是一些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常坐在街道两边的古老门楼、残垣断瓦旁闲话家常。80岁的韩其芬老人说:“小时候,俺爹用木车推着煤炭往淄川运,就走玉石街。木车吱吱呀呀的声音,我一直记得。”
在龙泉人眼里,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个性和魅力,所以城镇化不能一刀切,要一个地方一个方法、一个模式、一个路子。“我们要打造‘一街、一湖、一苑’的龙泉记忆。一街就是玉石街,这是一个历史留下的产物,是一种文化;一湖就是龙西湖,一苑就是天龙生态苑,这是自然生态环境。我们的乡村记忆,既要有历史文化品位,又有现代生态气息。”王溪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