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教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传播,除通过佛经文字外,还以佛教艺术的形式传播。
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佛教及造像艺术从西域传至中原的中枢,自西晋开始就成为北方佛教传布的中心之一。魏晋时期,道安、鸠摩罗什等名僧云集长安,弘传佛教,佛教艺术随之兴起。南北朝时期,长安不仅是佛教传播的中心,更成为佛教艺术的重镇。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佛教的隆盛,作为都城的长安,佛教艺术达到鼎盛。
造像种类主要有造像碑、造像塔、背屏式造像、龛式造像、单尊造像等。其中造像碑是佛教造像的一种独特形制,它将中国传统的石碑造型与外来的佛教造像艺术相结合,即借鉴石碑外形,再于其上开龛雕凿佛像,同时刊刻发愿文、供养者姓名等铭文,形成了造型艺术与文字题记相结合的独特样式。
佛用证悟的智慧告诉众生“三界火宅无安乐,有漏皆苦”
一切众生都希望获得快乐,但不知道播种能获得快乐的善因;一切众生都不希望痛苦,但不知道避免造成苦果的恶因。一切众生生存的本质就是在痛苦的六道轮回中寻找快乐,由于在漫长的轮回中找不到快乐,以至习惯于痛苦而对痛苦产生了极大的耐受性,积习长久,将痛苦当成了快乐。轮回不尽,痛苦就无止。六道一切众生都普遍存在着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 苦
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感受,苦的感受(苦受)就是苦苦。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
也就是苦上加苦即是苦苦。比如手冷已经是苦,若再置于冷水中,则苦上加苦,这是粗重的感受,所以容易感受到。
苦受由嗔引起,众生都想要远离,但它又如影随形地穷追不舍,所以众生觉得更苦。恶道、善道中的众生都要遭受这些痛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苦苦。
坏 苦
因乐受以及顺乐受法的消逝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使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它的不长久所以使人感到苦。就像服食掺了毒药的粥羹,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所能享受的快乐,最终都会变成痛苦。经历快乐的过程,实质上也只是用相对轻一些的苦来“占有自己而已”。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坏苦。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这两种苦凡夫可用世间的智慧来觉知,所以被称为世俗谛苦。
行 苦
行字是指一切有为法迁流变化,无片刻的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自己不能做主,而感逼恼,这种苦称为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行苦。
行苦之行字,含有不能自主之意。行苦之行含有摄行和能作意二义。而摄行又有摄持摄引二种意义,即是说由先业摄今生之蕴,非自在而得,纯由惑业所引,又复招引后来之惑业。能作意,即是指由摄蕴故能作苦性,即此便是苦性。故此须应分别,若不分别行蕴之行,而讲行蕴是苦,则色受想等亦皆是苦了。又瑜伽以无记受(舍受)为行苦性,中论以有漏蕴即行苦性一-不过立名之不同,实义则一。由蕴所成之世间,乃业所感.不能永久把握。有顶天但贪著自境,不知其境亦业所感。不了行苦性,即不能生厌离。即不能出三界,由于自己尚不知出三界,更不知令人出三界。故不识行苦性者,大小乘道均不能生。
行苦甚微细,难以觉知。常人能知苦苦,而不易知坏苦;外道能知坏苦,而不知行苦。如四空天至有顶天,终不能解脱者,由由贪于彼乐,不知行苦尚存在故。只有证阿罗汉和菩萨初地以上圣者方能知,故行苦称为圣谛苦。 石雕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