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转,转眼又是一年,泉州人的小城镇大计正一步步地由理想迈向现实。
近年来,在小城镇建设的撬动下,产业与城市、生态与经济、民生与创业均得到协调联动发展。水头镇变身“小城市”的路径也日渐清晰。
水头“镇改市”这一年
夕阳西下,记者漫步在水头五里桥文化公园。这个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生态湿地为主要特征的风景名胜公园,占地1050亩,总投资约2.5亿元,再现了五里桥“长虹卧波”之壮观,成为今日水头的城市新景。
2014年,水头在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组织实施小城镇改革发展建设项目61个,其中计划新建项目15个,续建项目29个,储备项目17个,年度计划投资35.6亿元,完成投资额44.9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额126%。
在这期间,水头的基础设施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都有了进步,同时改善了企业和机构的效率。
“城镇化促进了消费升级,近几年水头镇的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采访中不少企业家表示,近几年水头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促使服务业水平、门类不断提升、优化。
但另一方面,作为龙头产业,水头的石材业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今年是南安石材贸易自2012年以来的连续第三年下滑,且下跌幅度也在扩大。“2014年,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转型升级成为企业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溪石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周旺茂坦言,在最近短短五年时间,全国各地与水头同等规模的大型市场遍地开花,天津、郑州、南通、成都、重庆等现代化规划的建材市场,从用工待遇到工作环境等都更胜水头一筹。
造成眼下行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并非只是大环境,一些石材商直言“供过于求”才是行业低迷内因。“企业得益于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的发展,但是在2010年之后至今,水头石材产业同质化竞争的后遗症慢慢显现,产品缺少个性和定位。”
作为一名石材行业的资深人士,英良石材总裁齐飞表示,如今要想提升水头,比以前有更大难度,以前可能靠盖房子、修路等基本建设就会推动城市变化和发展,今天则需要真正提高智能、提高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实现。
小镇里的大包容
水头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尊重人才、渴求人才、需要人才。这是期许,更是要求。水头拿什么抢占人才制高点?或许,包容的城市个性,将是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元素。
“1999年,我来水头开始创业,作为外来企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包容性,水头是一个创业乐土,不仅政府支持外来企业,兄弟同行也欢迎外来的鲜活力量注入本土市场,百家争鸣。”谈及过往,齐飞感悟颇多。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不是她的经济如何发达、科技如何进步,而在于她的胸襟与气度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故作姿态,不是偶一为之的应景作秀。
“过去水头的企业高管很多都往厦门跑,但现在这种情况改善了不少。”作为在水头担任企业高管的长汀人,周旺茂对于水头有着深厚的情感。“水头是座包容性很强的城镇,这与‘两头在外’的发展之路密不可分,水头的企业家经常往外跑,造就了宽阔的视野,因此善于接纳四面八方的信息。”
包容已经融入水头的血脉中,成为无形财富和城市基因,为这座城镇增添着无穷的活力。
在小城镇建设中,水头积极探索创新农村人口转移涉及的户籍管理、社保等问题,率先推行新农保与被征地农保“两保合一”新型保障机制,对失地农民进城购买城镇商品房、子女就学、经商务工等给予优先支持;同时加大新型农村劳动者技术培训力度,组织实施城镇廉租房工程,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