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担心是多余的。朴素、平和、友善、不拘小节使阿列克公爵很快成为皇村大家庭的一员,并遵循皇村的训诫和传统。此外,尼古拉二世特许他穿皇村校服。如果贵为殿下的他穿军装上课,这就好像故意在强调他高贵的出身,也会让其他人认为他不遵守皇村固有的传统。甚至在“1912年1月皇村百年校庆上,阿列克公爵也是和同年级的学生站在队列里,而没有和皇室成员在一起,甚至在冬宫就餐时也是如此”。
以后多年之间,许多毕业生都把自己写的书献给了这个难忘的日子。其中有本不同寻常的书占有独特的位置——“普希金手稿。皇家亚历山大中学普希金博物馆收藏真迹。第一辑。”这是阿列克·康斯坦丁诺维奇·罗曼诺夫公爵送给皇村中学的。
虽然第一辑开了一个好头,但也只出了一辑,出版商的名字也被遗忘了。阿列克·康斯坦丁诺维奇公爵的档案起初保存在大理石宫,1920年秋天转到普希金博物馆。
大理石宫是大公们的私人财产。它属于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后来转给他的儿子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一直到十月革命。
尽管大理石宫具有社会意义和建筑意义,但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研究。1720年,在它现在的地方曾是邮政院,彼得一世经常“给一些节日和胜利送去祝贺”。1737年的大火烧毁了邮政院,30年后建筑师А.里纳尔迪开始在此建造大理石宫,或称“邮政码头畔的石楼”。
关于大理石宫的建造有这样一个传说:
由于想要建造宫殿,女皇请来了一个外国建筑师,把自己绘制的宫殿草图给他看,征求他的意见。知道这是女皇的方案,建筑师极尽赞美之能事,听到这些,女皇就说:“既然这么好,那就由你来负责吧。”当然,建筑师立刻同意了。
宫殿的方案很讲究,建筑拨款也相当可观,因为宫殿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她的宠臣及可靠助手奥尔洛夫建造的。1773年,奥尔洛夫因此回赠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十一月二十四日(旧历),在女皇命名日那天,他送给女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颗磨光钻石。但由于奥尔洛夫在宫殿完工前就去世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83年从其后人手里花150万银卢布买回了宫殿供皇家使用。
拟建宫殿的地块形状不规则,这加大了规划的难度。在具体实施方案时,建筑师完全陷入了困境。按照彼得一世时期的传统,圣彼得堡及莫斯科石头建筑委员会要求“街道上一直到岔路口的所有楼房要排成一条线,房屋的台阶不能伸到街道上,房屋的正面要连成一片,高度也要一致”。
在建造大理石宫之前,涅瓦河畔的冬宫和艾尔米塔日博物馆已经建成,这就给А.里纳尔迪出了个难题:大理石宫不仅要与河岸已经建成的宫殿融为一体,还要具有自己的面貌。通向夏园的红运河后的部分那时还没有建好,而且还是察里津草坪的一部分,但天才的建筑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大理石宫与河岸对面的冬宫整体规模是一样的。如果冬宫好似平铺在地面上的话,那在花岗岩底座支撑下稍高的大理石宫就像是“翱翔”在涅瓦河上。
邮政码头旁的石楼本来计划建成凹字形,但实际上它是不对称的,而在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改动也使建筑师们极力去掩盖这种不对称。当时没有任何文件能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动,但作家苏马洛克夫在《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统治及其特点概述》中写道,“大理石宫是按照女皇的计划建造的,而正因为有不少缺陷,它也就好在富丽堂皇。”[Page]
宫殿的确富丽堂皇。建造过程中采用了乌拉尔和俄罗斯其他地方的大理石和玛瑙。大理石来自卡累利阿和艾斯特良迪亚的采石场,花岗岩,即当时所谓的“野生石头”来自芬兰;白色和彩色大理石来自意大利,雕刻用的最好的大理石来自希腊。每天都有上百人在加工石头。
工匠不仅来自圣彼得堡的集市,还来自俄罗斯帝国的各个角落。宫殿共建了15年(1768~1783年),雕塑家И.金赫尔和雕刻家华萨利及其学生都参加了建设,还有成千上万无名的奴隶,他们用木料、石头和青铜创造出了前无古人的奇迹。
上面已经指出,А.里纳尔迪在建造大理石宫时拥有完全的自由,他全权负责大理石、花岗岩、铜和稀有树木的运送。但是,天才的里纳尔迪并不喜爱外表的奢华:作为深邃而细腻的艺术家,他不是通过华丽的装饰来达到表现力,而是通过正确的比例、清晰的细节和艺术构思的完美演绎来达到表现力。
大理石宫的建筑形式很简单,所有的正面都很平整,但上面却能看出一种优美而适度的简洁。正是这些平整的、镶有大理石和花岗岩的正面蕴涵了全部的力量和表现力。这里的墙没有圆柱,只有突出墙面的光滑壁柱。它们环绕着宫殿的上面两层,因此下面的一层就成了特殊的台座。
大理石的主楼正面朝向红运河和夏园。它的凸轩之间是正厅。最初正厅和运河沿岸街道之间是宏伟的装饰墙,墙的中心是饰有镀金铜制玫瑰花的金属大门。墙本身镶有粉红色的维堡斑环花岗岩,宫殿下面的楼层也是用这种花岗岩装饰的。
里纳尔迪采用的是天然石料,目的就是让它的颜色和风格与宫殿的建筑形式相协调。此外,他还试图让“建筑的外表与北方的大自然——涅瓦河发灰的水面和暗淡的天空中柔和的色彩相和谐”。例如,宫殿上半部的第二和第三层的墙壁镶有灰色的、“充满同情的”花岗岩;还用这种花岗岩制作了楣线、屋檐和一层窗户的贴脸。
里纳尔迪能细腻地感受到天然石料的美及它与周围风景的关系,他深入到材料的本质之中,并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构思。在装饰大理石宫时,花岗岩和大理石不仅仅是装饰镶面,还是厚度达1.5~2米石墙的组成成分。
大理石宫上面两层是由巨大的科林斯大理石柱连接起来的,相对于整个建筑物22米的高度而言,12.5米高的石柱就决定了宫殿正面的结构原则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因此,石柱(从厚墙中突出来的)和隔开宫殿正面的壁柱就表现出一种古典主义的端庄。
大理石宫的正面建造得很适度,而结构组织和立体的建筑却让人感到严整而宏伟。但与它们不可分割的那些带有地域特色的细腻装饰也起了不小的作用。暗灰色、粉红色、白色和蓝色——色彩的渐变使宫殿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二楼的一部分是大理石宫的正房,它们以列厅的形式沿着正面和侧面分布。宫殿里最靓丽的房间就是大理石厅,它把正厅和朝向涅瓦河的内室列厅连接到一起。现在这是有上下两层窗户的大厅,但在里纳尔迪时代它只有一层窗户,大厅上面的第三层是一套房间。
大理石厅的墙壁在与下面一层等高的位置镶上了不同颜色的天然石头,装饰了镀金的铜饰和白色大理石浮雕镶板,第二层装饰有人造大理石。
大理石厅的石头陈设让人惊叹的不仅是色彩多样、装饰华美,更重要的是它的制作工艺、石头加工的完美、品位、美感和搭配布置中的协调。最昂贵和最鲜艳的石头都用来突出主要的装饰部件(壁柱、门窗),还用来做半浮雕的边框。石头一律装饰成中性的灰色作为背景。
在装饰大理石厅时,里纳尔迪非常注意雕塑装饰,这在很多方面决定了他的艺术形象体系。众所周知,最初大厅里的浮雕是《卡米尔从高卢人手里解放罗马》和《雷古儿从罗马返回的路上被迦太基人俘虏》(М.科兹罗夫斯基的作品)。它们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嵌上金色的边框,放在大厅西墙中部的窗间墙壁上。东墙中部的窗间墙壁上是由私人造船厂的画家Ф.舒宾和А.华里制作的大理石浮雕《狄安娜和安基苗恩》,但在改建大厅时,华里被解雇了。[Page]
装饰家里纳尔迪的顶峰创作之一,就是根据他的草图所制造的镶木地板。大理石厅镶木地板的图案由植物和几何图形的曲线构成。里纳尔迪善于根据光线的方向、利用木纹的走向来表现出不同木材的结构和颜色。大理石厅三面都有光照,这种采光方法使得明暗变化丰富,但遗憾的是,这个镶木地板没有保存下来。
大理石厅,还有舒宾厅、拉科厅以及包满天鹅绒的大厅与宫殿建筑中占有特殊位置的正门楼梯相连。传统意义上的前厅在大理石宫里是不存在的,它实际上是客人由正门进入宫殿必须经过的楼梯台。
大理石宫的正门楼梯非常特别,在俄罗斯建筑中无与伦比,它也是里纳尔迪作品中独一无二的。正门楼梯的位置虽然在中心,但它却不直接通向正厅,而是冲破了一个封闭的房间链条。现在可以逛遍所有的大厅,这在以前是不允许的。
正门楼梯由六段楼梯组成,彼此之间成直角。前三段楼梯盖有圆柱形拱门,通向第二层,后三段楼梯通向第三层。第二层是主要的楼层:它不仅自己有三个半圆形的大窗户,从三层的窗户和屋顶窗也有光线射进来,而一楼的楼梯厅只有两扇窗户,光线很弱。这种光照突出了从房间色彩暗淡的下层逐渐向明亮的部分(二、三层)的过渡,这和宫殿正面的色彩变化很类似。正门楼梯的基本色调是由灰色的大理石确定的:门贴脸、门侧面的圆柱、壁龛的镶边、屋檐、楼梯阳台、楼梯柱塔的壁柱和圆柱都由大理石制成。
在改建大理石宫时,正门楼梯的结构做了建筑和装饰上的调整,主要是改建了楼板的中央部分。我们现在看到И.克里斯蒂的名画《审判帕里斯》原来是放在拉科厅里的。
大理石宫建成前,在正门楼梯的壁龛里建有六座雕像,其中三座是由Ф.舒宾完成的,他在整个楼梯的雕刻装饰中起了主要作用。他塑造了几座雕像和浮雕,但并非所有的雕像和浮雕都保留到了今天:一些丢失了,一些保存在博物馆。
大理石宫以其严肃的风格和无可挑剔的正面装饰为始于冬宫的宏伟建筑的建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无论从涅瓦河还是从战场方向看,大理石宫都一样气势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