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图腾” 记载均有其共性:当图腾观念产生之后,人们便会根据图腾来猜想始祖的形象。由于实行图腾同体化,人人都打扮成图腾模样,但这种打扮实际上只能做到半人半兽的程度,于是,原始人便按自己的模样来拟想始祖,自己的模样既然是半人半兽,当然始祖也是半人半兽了。这样由全兽型的图腾蜕变为半人半兽型的始祖,可称为“兽的拟人化”。当代著名诗人闻一多于1942年在《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一文中的“图腾观”,能让我们正确理解图腾的演变[1] 。
图腾柱群由十六棵图腾柱组成,布局于建筑群的中部,处于“樟江部落”的心脏位置,这是整首交响乐中最激昂最凝重的音符[1] 。
十六棵图腾柱分别表现水、苗、瑶、布四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每个民族都由四棵图腾柱分别以创世、祭祀、迁徙发展、重大事件四个方面表现。每棵图腾柱又都由柱头、柱身和柱基三个部分组成[1] :
柱头布局图腾神兽三面向上顶着古老的铜鼓。神兽身上顶着之铜鼓是四个民族共同的图腾乐器。造型上借鉴古代青铜器的特征,概括而洗练,充满“神”性。铜鼓四周布满疏密有致的太阳纹和鸟纹,极富装饰意味及神秘色彩。那高高在上的神兽是一个民族的守护神,是民族崇拜的对象,能使人产生一种博大凝重之感,能驱邪逐魔,保佑一方水土;那悦耳的鼓声是先灵久远的呼唤,人们将在它的号召下做出统一的行动,跳出同一节奏的舞步,唱出完美合拍的赞歌[1] 。
柱头身上的吊坠及神兽,铜鼓上的小配饰是为了增强图腾柱的玲珑剔透,这是民族审美特征之一[1] 。
苗族以“牛”为图腾——强壮而勤劳的牛是力量与财富的象征,是苗族人生活劳作的得力帮手和好伙伴。苗族人对牛有极深厚的感情,牛在他们的生活中——家里、地里,衣饰上、银饰上,无处不在。他们把牛当成祖先图腾,在各种节日庆祝活动中,都会显示苗族人民对牛的热爱和崇拜。[1] 牛造型:取劲牛挺立式。埋头,耸背,怒眼圆睁,愤鼻,吊环,直角,浑然一体,方正的体量表现神牛强壮的身躯和无边的神力。
水族以“鱼”为图腾——水族人民生活在水边,与水相溶、相依,鱼是他们的粮食来源之一。他们认为祖先是人首鱼身的灵异动物,把鱼当成祖先崇拜,用鱼祭祀。[1]
鱼造型:取鱼飞跃之势。鱼身布满鳞甲,呈半圆形飞跃状,其形态张嘴露齿,有飞翅,有灵须,矫健、轻盈,不失神鱼的灵性和神圣。
瑶族以“狗”为图腾——狗能保寨护院,聪明勇敢,身披五彩,狗头人身。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传说盘瓠是古代的帝王,瑶族先民把盘瓠尊为“盘王”。而今,瑶族人民视威猛的盘瓠为崇拜的祖先,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盘王节”来纪念盘瓠,求神保平安、迎丰收。[1]
狗造型:取灵狗蹲坐式。头高昂,眉宇紧蹙,双耳内收,挺胸,双足合并,披彩纹,挂脖项,彰显威风凛凛之神狗形态。[1]
布依族以“青蛙”为图腾——布依人民认为是青蛙把他们带到富裕的地方,并且保护他们的庄稼,故热爱青蛙。民间流传很多关于青蛙的美丽传说,都称青蛙为祖先神灵。[1]
青蛙造型:取灵蛙跳跃式。身体挺立,鼓眼,大肚,前腿抬起,后腿支撑身体。呈优美而富有力度的“之”字形。青蛙矫健、活泼,身上的纹饰使其充满灵性和神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