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师赫尔穆特·扬被誉为“超高层建筑鼻祖”,也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建筑师之一,72岁时因在摩天大楼上所作的探索而获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终身成就奖。
然而,正是这位以设计摩天大楼而著称的建筑师,一再提醒人们,摩天大楼耗资巨大,使用率极高,不该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负责任地当作雕塑来设计。当许多人将摩天大楼视作炫耀权力和财富的载体时,当不少投资方、建筑师或建造者热衷于“高度竞赛”时,赫尔穆特·扬呼吁:“摩天大楼的设计需要更多理性”。
设计师应更看重建筑和工程、建筑和环境之间的融合,而不能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用建筑的实用性催生美感,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风格。 ”赫尔穆特·扬认为风格是一种危险的、被滥用的词,很多设计师喜欢把自己想象成艺术家,在没有设计之前就先想好要把房子造成某一种特定的风格。在高层建筑上刻意追求雕塑般的风格造型更令人担心。 “摩天大楼往往耗资巨大,使用率极高,更不该被不负责任地当成雕塑来设计。 ”
赫尔穆特·扬曾主导设计了美国拉斯维加斯的“米高梅维尔”塔,两幢楼被设计成彼此交错的样子。“但这是为了解决高层公寓的景观问题,因为在这么小的地块上建高层建筑,只有用互相交错的方式才能确保两幢楼的高层部分互不遮挡。”外墙上的黄色彩釉玻璃布局看似随意,实际是用它遮挡卫生间和卧室,以保护隐私。这些设计都不是为了塑造风格,而是根据功能需求所作的精心处理,就连外立面选择的黄色,也是因为拉斯维加斯周边是石漠与戈壁地带——也就是说,色彩也不是由所谓的风格决定的,而是为了与环境协调。
早在1991年,赫尔穆特·扬就提出了“反风格”理念,他倡导设计师应更看重建筑和工程、建筑和环境之间的融合,而不能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现在很多建筑为了追求造型的奇特而放弃了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建筑一直是需要理性的,但赫尔穆特·扬认为设计摩天大楼需要更多的理性。“很多高层建筑是用来攀比的:我比你更高,比你更瘦,比你更好看……设计师不是非常负责任地设计摩天大楼,而只是为了炫技。摩天大楼在技术上有很多挑战,造价非常高,并不是一种经济的建筑形式,所以更需要非常务实的态度,通过负责任的方式,降低能源和材料的使用,用更少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这一点在当今摩天大楼的设计中是缺失的。把摩天大楼当成雕塑来设计是错误的。 ”
在世界最高建筑纪录不断被刷新的今天,如何让超高层建筑除了高之外,还能拥有独特的生命?在赫尔穆特·扬的眼里,超高层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样,任何时候都必须考虑功能和美观的融合,考虑对资源的节约,考虑与周围环境及整个城市的融合。一个建筑是否绿色,关键看它是否真正地节约了资源: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它被使用时的状态;考虑如何使日光、新鲜空气、水这些既便宜又高效的能源得到更好地利用;当日光充裕时,楼内的一些照明设备应该自动关闭;还有建筑外形的设计,体形简洁才是节材和节能的。 “实际上,这些都是绿色设计最常用的手法,只是现在很多建筑为了追求造型的奇特而放弃了这些原则。 ”
建筑和人一样,有些人上了年纪就不好看了,有些人上了年纪更优雅
赫尔穆特·扬把建筑比作人,“有些人上了年纪就不好看了,有些人上了年纪更优雅。建筑也一样,如果你希望它是持久的,那它必须是‘健康’的。有一些曾经被认为是杰作的建筑,其实并不 ‘健康’,经常需要修缮,维护的成本很高。 ”
赫尔穆特·扬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芝加哥开发高峰期建造的一些建筑,现在看来感觉不太好。 “有很多风靡一时的建筑,现在已经被人们遗忘了,也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因为这些建筑没有生命力,缺乏开放的空间,并不方便人们生活。“建筑真正的价值不是为了追求与众不同,这是非常肤浅和表面的,外形只是一种噱头,成为媒体吸引观众眼球的卖点。我觉得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很需要注意这些问题,不能重蹈覆辙。 ”
“摩天”原是航海术语
“摩天”(skyscraper)一词,最初是一个航海术语,意思是帆船上的高大桅杆或者帆。1883年,“摩天大楼”一词首次出现在《美国建筑师与建筑新闻》一文中,这个建筑术语就此诞生。从那时到现在,人们建造了众多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耸立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天际线上。
早期,各国最接近天空的建筑物莫过于各大教堂的塔尖。到19世纪中叶,在美国,各州的议会大厦不断“增长”,就连各县的法院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于开发商来说,普通结构的建筑已无法满足大厦的上限:这些普通建筑通常只有10层或11层,四周有厚厚的承重墙。为了建造更高的建筑物,建筑师用铁来强化石墙,然后支撑楼层,再支撑楼层和墙壁。最后,人们彻底放弃了铁,转而用一种铆钉连接的钢架。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高度得以不断攀升。摩天大楼的问世,是多种技术问世的结果——如果没有钢架结构,没有混凝土、电梯、电话,就不会有摩天大楼。
在19世纪90年代,15层的大厦算是摩天大楼了,可到了1913年,美国纽约市的伍尔沃思大楼已是57层了。 1930年,它的高度又被新的摩天大楼超越。就这样,你追我赶,摩天大楼的高度一路攀升。但很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下令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欧洲各国也因为摩天大楼存在的美学和消防安全等问题而相继颁布限高法令。后来,就连摩天大楼的发源地,美国芝加哥市也规定新建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40层楼。之后因西班牙马德里率先放宽限制,大建摩天大楼,致使其他国家也紧随其后,重又开始兴建摩天大楼。摩天大楼最终也开始出现在非洲、中东和澳洲,直至亚洲。
摩天大楼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力量的终极象征,这种观点在亚洲很多新兴国家中十分普遍。尽管“9·11”事件给了反思摩天大楼热的机会,但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一如既往地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