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国内生态环境,减少国内资源消耗,我国政府于2006年9月15日取消了部分石材产品(商品编码2515和2516项下的石材荒料石)的出口退税并将其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之后又发布公告进一步明确石材的加工贸易政策,将其列入禁止加工贸易出口类商品,允许其加工贸易进口,这一政策的变动及实施促使厦门石材加工企业进口国外石材进行加工贸易后出口石材制品(68章),将进一步推动石材精深加工的发展。据统计,2006年厦门关区共进口石材(商品编码2515-2516,6802-6803)352.6万吨,比上年增长36.4%。其中,加工贸易进口58.2万吨,占进口总值16.9%,下降0.4个百分比。
2007年1月厦门关区进口石材35.1万吨,比上年同期(下同)大幅增长56.5%。今年1月厦门关区石材进口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加工贸易进口比重有所扩大。今年1月厦门关区加工贸易进口石材6.3万吨,增长78.3%,占进口总量的18%,比上年同期(下同)提高2.2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口28万吨,增长54.4%,占进口总量79.6%,下降1.1个百分点。
二、九成以上的进口石材为荒料石。荒料石分为花岗岩荒料石、大理石荒料石(含石灰华)两种。今年1月厦门关区进口花岗岩荒料石18.3万吨,增长49%,占进口总量的52%;进口大理石荒料石(含石灰华)14.8万吨,增长93%,占进口总量的42%。
三、自印度进口增长迅速,进口量跃居第一,欧盟、土耳其和巴西位居其后。今年1月自印度进口9.2万吨,增长72%,自欧盟进口7.8万吨,增长58%;自土耳其进口5.7万吨,增长1.1倍,自巴西进口4.0万吨,增长99%。
四、私营企业是石材进口的主导力量。今年1月私营企业进口15.4万吨,增长50%,占进口总量43.8%;国有企业进口10.5万吨,增长58%,占进口总量29.8%。
近几年,厦门作为石材贸易集散地和生产加工基地,石材进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6年厦门关区石材进出口规模接近1000万吨,增幅达到30.4%,2007年1月进出口规模达到76.4万吨,增幅30.6%。在厦门石材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石材业普遍存在的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污染环境严重以及石材资源有限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对此,建议如下:
一、积极走出国门,借他国资源为我所用
目前,福建省石材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所能控制的资源有限。有全国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南安市和“石雕之乡”之称的惠安县石材企业的原料大多从国外进口,在国内加工生产之后再卖到国外。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石材企业开始走出国门,除直接在国外设立公司进行加工生产外,更有一些企业直接承包国外的矿山进行开采,然后再将原料卖回国内。
二、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据悉,关区内石材企业大多采用通用的圆盘式锯石机,不仅生产效率低、切削面高低不平、误差率高,同时这种锯片价格昂贵、能耗高、原材料浪费大,还经常引发安全事故。建议引进应用石材数控切机、金刚石曲线切割机、电脑造型雕刻机、石材花边、线条多功能磨抛机及小型手持雕磨机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石材机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形成科学合理的西式墓及园林石制品生产流水线布局。
技术创新不仅要提高生产效率,更要考虑到赖于生存的环境问题。惠安石材石雕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但值得石材企业积极效仿是,奇达利集团下属石材加工企业通过石材加工污水综合处理技术与设备开发研究项目的实施,每日可以“吞”进1000吨切割石材时产生的石粉污水,在“吐”出清水回用的同时,石粉污泥废渣可以用来生产人造石雕胚体及建材。
三、提高产品附加值,自创品牌,开拓欧美市场
目前,我国石材年产量已超过千万吨,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第二个石材生产大国。但我国的石材加工产品种类结构大多不合理,销售市场集中在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欧美市场的占有率极低。目前,墓碑及石材业的主战场日本已趋于饱和状态,而欧美的石材需求旺盛。加拿大及北美石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对石制品的新型、用材的特色十分考究,而价格因素居次要地位,这给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十分可观的利润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放新型特种石材产品,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