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该县各个工业片区,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规划合理的厂区,宽敞的厂房……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工业发展思路的新跨越
“芦山工业在历经产业单一的阵痛后,痛定思痛,认识到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没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于是,县委、县政府开始调整工业结构,搭建投资环境,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工业开始慢慢复苏。”该县协助分管工业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涛说。
过去,芦山工业以“三头”(石头、水头、木头)为主,特别是石材工业收入占了财政税收的一大半。但自然资源必定有限,随着石材工业的骤然萎缩,靠石材工业支撑的芦山县域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严峻的形势,“十五”时期,芦山立足实际,确立“充分利用县外资金、资源和市场,加快发展水电工业,改造提升高载能工业,大力发展普通工业”的思路,以投资为载体,加强项目争取工作;以集中区为依托,搭建工业发展平台;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提升工业发展实效;以企业为主体,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的同时,芦山立足现实,按照“硬件不足软件补”的发展思路,以强化服务为抓手,倾力打造最佳投资软环境。调整充实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完善“一站式”服务,及时受理企业投诉,提高办事效率;成立外来投资企业家协会,实行企业评议政府窗口部门制度,不断提升“诚信芦山”品牌形象;完善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企业制度,确保乡镇、部门随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向外来投资企业法人代表核发外来投资证和收费明白卡,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施激情服务、坦诚服务、友情服务、换位服务、透明服务、规范服务、跟踪服务和全程服务,积极协调企业用电、融资问题,强化村企和谐共建工作,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2002年到2006年,短短的四年间,先后有100多家各类企业落户芦山,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30家,为了给落户芦山的企业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芦山按照“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强化配套、做长产业链”的要求,抓园区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医药、机械、食品、轻纺等一般加工工业,集中精力引进并抓好查氏集团纺织印染基地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有一定核心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吸纳了城乡劳动力。
目前,芦山已初步形成了水电、高载能、普通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基本雏形,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使工业经济呈现出了新的景象。
工业规模实现新跨越
规模经济是工业经济靓丽的名片。芦山县分管工业的副县长漆家华对此认识更深,近两年来的高效能招商,使芦山的工业规模逐渐壮大。按照“以线为主、以点为辅、点线结合、带状分布”的总体规划,该县加紧了以省道210芦山段为主线,以飞仙、芦阳、向阳、苗溪四片区为产业集聚点的工业走廊建设。
同时,依托飞仙关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制造、加工产业;依托芦阳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轻纺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向阳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依托苗溪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化工、高载能产业。此外,该县加强对工业集中区整体形象的规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落实企业落户集中区优惠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工业集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整合集中区管委会和招商局职能,为企业及时提供政策、人才、技术、产业等实用信息和优质服务,积极助推企业发展壮大。驱车从雅安城区出发,大约20分钟左右,就可进入芦山境内。芦山县曾为拥有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大半以上的石材工业而倍感骄傲,但随着石材工业的骤然萎缩,靠石材工业一枝独秀支撑的县财税收入陷入了低谷。2002年以来,芦山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取得了“工业强县”的实质性成效。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亿元,同比增长34.6%,增幅排全市第一位。在短短的几年里,芦山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在该县各个工业片区,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规划合理的厂区,宽敞的厂房……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工业发展思路的新跨越
“芦山工业在历经产业单一的阵痛后,痛定思痛,认识到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没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于是,县委、县政府开始调整工业结构,搭建投资环境,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工业开始慢慢复苏。”该县协助分管工业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涛说。
过去,芦山工业以“三头”(石头、水头、木头)为主,特别是石材工业收入占了财政税收的一大半。但自然资源必定有限,随着石材工业的骤然萎缩,靠石材工业支撑的芦山县域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严峻的形势,“十五”时期,芦山立足实际,确立“充分利用县外资金、资源和市场,加快发展水电工业,改造提升高载能工业,大力发展普通工业”的思路,以投资为载体,加强项目争取工作;以集中区为依托,搭建工业发展平台;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提升工业发展实效;以企业为主体,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的同时,芦山立足现实,按照“硬件不足软件补”的发展思路,以强化服务为抓手,倾力打造最佳投资软环境。调整充实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完善“一站式”服务,及时受理企业投诉,提高办事效率;成立外来投资企业家协会,实行企业评议政府窗口部门制度,不断提升“诚信芦山”品牌形象;完善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企业制度,确保乡镇、部门随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向外来投资企业法人代表核发外来投资证和收费明白卡,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施激情服务、坦诚服务、友情服务、换位服务、透明服务、规范服务、跟踪服务和全程服务,积极协调企业用电、融资问题,强化村企和谐共建工作,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2002年到2006年,短短的四年间,先后有100多家各类企业落户芦山,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30家,为了给落户芦山的企业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芦山按照“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强化配套、做长产业链”的要求,抓园区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医药、机械、食品、轻纺等一般加工工业,集中精力引进并抓好查氏集团纺织印染基地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有一定核心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吸纳了城乡劳动力。
目前,芦山已初步形成了水电、高载能、普通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基本雏形,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使工业经济呈现出了新的景象。
工业规模实现新跨越
规模经济是工业经济靓丽的名片。芦山县分管工业的副县长漆家华对此认识更深,近两年来的高效能招商,使芦山的工业规模逐渐壮大。按照“以线为主、以点为辅、点线结合、带状分布”的总体规划,该县加紧了以省道210芦山段为主线,以飞仙、芦阳、向阳、苗溪四片区为产业集聚点的工业走廊建设。
同时,依托飞仙关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制造、加工产业;依托芦阳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轻纺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向阳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依托苗溪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化工、高载能产业。此外,该县加强对工业集中区整体形象的规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落实企业落户集中区优惠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工业集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整合集中区管委会和招商局职能,为企业及时提供政策、人才、技术、产业等实用信息和优质服务,积极助推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