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福建省惠安县素有“中国石雕之都”和“中国民间艺术( 雕艺) 之乡”的美称。2006年, 全县石工艺品出口占全国石材出口总量的43%。但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行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行业景气下降。本文分析了惠安石雕石材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发展壮大惠安石雕石材业的思路。
一、福建省惠安县石雕石材业的历史与特色
福建省惠安县的石雕石材业发展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石雕艺术逐渐成熟,形成特色鲜明的南派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汲取闽南青山秀水之灵气,石雕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从此占据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 到了清末民初,以惠安石雕为代表的南派石雕艺术已名扬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惠安石雕艺术重获新生,雕刻工艺珠联璧合,佳作灿若繁星。如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厦门集美的鳌园,便是惠安现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被视为中国石雕艺术的大观园。20世纪50年代,首都北京一些重要历史时期的纪念性建筑物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十大建筑都留下惠安石雕工匠的不朽之作。改革开放以来,惠安石雕又有新跨越,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与现代雕艺相结合,使石雕文化含量更高,门类更全,形成了圆雕、线雕、浮雕、影雕、微雕、沉雕六大类石雕工艺品,成为全国石雕石材加工能力最强、工艺最精湛、技术最先进、出口量最大的石雕石材集散地。目前,在石雕产业的带动下,已发展形成矿山开采、石雕石材机械制造、包装材料印制、荒料营销以及运输等上下游配套产业体系。由于惠安石雕“融承中西文化及建筑艺术之精华”,其工艺享誉海内外,多次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石雕之都”、“中国民间艺术(雕艺) 之乡”称号。2006年6月,“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惠安石雕石材业的发展现状
(一) 石雕石材产业地位突出。惠安县在确立石雕石材行业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决策上,实行政策倾斜扶持,使石雕石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外向经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县有中外合资、联营、个体等形式的石雕石材及配套企业1300多家,从业人员11.8万余人,2006年,石雕工艺品产值93亿元,上缴税收1.35亿元,产品90%以上出口,出口量占全国石材出口总量的43%,出口的碑石几乎垄断了欧日韩市场,石雕石材产值、规模和出口量均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
(二) 产业链效应明显增强。一是建设崇武、山霞、洛阳、惠东石雕石材工业园区等一批规模较大、有较强聚集功能的石雕石材生产基地,集原材料加工、石制品加工、产品展示、配套包装、磨具磨料、石材机械的生产供应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石雕石材工业产业链。二是以国道324
线洛阳及螺阳大红埔、惠崇惠黄公路沿线石材企业为支点,形成一线串球的石雕石材产业走廊,构筑一道以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观大道。石雕石材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建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兴旺,区域经济进一步繁荣。
(三)特色经济初具规模。惠安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石雕石材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一开始就把生意做到了海外,每年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为惠安县外贸出口总值长期位列泉州市甚至福建省县域前列作出巨大的贡献。目前,石雕产品远销日本、欧洲、美国、东南亚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出口交货值66亿元,占年产量的71.9%,石雕石材业已成为全县最具特色产业。
(四) 行业发展前景看好。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出口退税和进出口关税调整政策,特别是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产品提高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率,一些传统的行业企业受到较大影响。而高度融合中国文化的惠安石雕石刻行业,在近年来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中基本不受影响,出口总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福州海关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福建省石雕石材出口量为416万吨,出口值9.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9%和23.3%,其中,涉及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率的石材出口量仅为161万吨,出口值0。2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50.5%和95.3%,而不涉及出口退税、继续享受原出口退税优惠政策的石雕石材出口量达255万吨,出口值8.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倍和5.9倍(惠安占全省石雕出口量的90%) 。
三、石雕石材业资金来源基本情况
资金来源多样化、复杂化是惠安县石雕石材业融资的一个特点。除了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外,其他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银行贷款。多年来,银行贷款对石雕石材企业的发展起了促进和支撑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石雕石材小企业早些年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据统计,截至2007年11月末,全县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规模较大的石雕石材企业有196家,以个人名义发生信贷关系的有436户,贷款余额4.76亿元,比2006年增加1.78亿元。
(二) 民间借贷。近年来,惠安县一些石雕石材企业,为缓解资金紧缺,提高资金流动性,企业主相互之间组织设立了资金“互助会”。“互助会”参会人员都是一些相互熟悉了解的私营企业老板,入会目的主要为解决企业临时资金周转困难。一般每位入会者每月融资5000~30000元不等。据部分企业主反映,现在许多民营企业资金缺口大约30~100万元,向银行贷款很难,而一家企业“互助会”如果有25名会员,每人每月缴纳3万元会款,每月便可聚集75万元资金为1家企业所用,而利息折算仅为年利率8%~10%,所以许多中小企业不愿意向银行贷款,而是利用“互助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据测算,全县的石雕石材企业间资金“互助会”年融资额达数亿元。
(三) 其他融资形式。主要有股份、合作、利用外资等。据初步统计,截至2006年底,惠安县有石雕石材股份合作制企业400余户,合伙法人企业33户,约占全县中小工业企业总户数的28%。利用外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另一种方式,惠安作为著名的侨乡,近年来许多旅居海内外尤其是台港地区的惠籍乡亲前来投资办厂。截至2006年底,惠安县有石雕石材外商投资企业100多家,据测算,实际利用外资约1.5亿美元。
四、石雕石材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障碍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惠安石雕石材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相当一部份中小企业开工不足,许多小企业主和能工巧匠纷纷出走他乡,另谋生计。据调查,影响和制约惠安石雕石材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 内部因素
1、企业规模、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惠安的石雕石材企业大都为小型私营企业,在全县1300多家石雕石材企业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占企业总数的0.8%,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730多家,占企业总数的63%。2006年度,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仅228家,占企业总数的14.5%,85.5%的企业属于年产值数百万元以下的小规模企业,这些小规模的企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参与竞争时就显得底气不足。
从企业的管理方式看,约99%的企业都采用家族式管理,企业的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企业主个人与其妻子、儿女、兄弟等亲属,是维系企业与外界的通道,是维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枢纽。从企业的运作机制看,经营灵活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但灵活也意味着不够稳健,意味着风险度高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
2、传统雕刻工艺未能得到保护和升华,削弱了行业整体竞争力。惠安石雕石材行业的优势在于传统技艺的承传上,大批雕刻世家的存在使日益滑坡的传统技艺在今天勉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仅仅依靠父子相传、拜师学艺的方式在当今雕刻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中西结合、日臻完善的大环境下已显得力不从心。惠安石雕工艺在缺乏文化支持的情况下,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正规培训的能工巧匠要成为雕刻大师的几率很低。在石雕石材行业内,最具有艺术价值和知识产权含量的当属雕刻作品。长期以来,惠安石雕石材行业曾经研制和创作了一大批较完美的石雕艺术作品,而享誉海内外的影调更被誉为“中华一绝”。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些精华作品一面世往往迅速被轻易复制。复制石雕艺术作品的成本低而且鱼目混珠,给惠安石雕石材行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目前,全县石雕石材企业的注册商标仅50多件,获省级著名商标和市级知名商标认定也分别只有2件和1件,没有全国性的驰名商标,这与惠安石雕石材行业“融承中西文化及建筑艺术之精华”的声誉和“中国石雕之都”、“中国民间艺术(雕艺) 之乡”的地位极不相称。
3、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加剧行业间无序竞争。惠安现有的石雕石材加工企业,由于生产规模不均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小企业和小贸易商为了争客户而相互削价、互挖墙脚,市场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造成各种档次的产品价格都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二) 外部因素
1、人民币升值挤压产品利润空间,企业发展遭受影响。惠安石雕石材产品大部分出口,每年为企业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但2005年7月汇改后的两年多来,人民币已渐进升值10%以上,企业每出口100美元就要减少利润近10美元。人民币升值使出口型石雕石材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部分石材加工产品的生产甚至出现亏损,甚至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严重挫伤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一些企业生产增长缓慢,出口收汇减少。从惠安外汇局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情况看,汇改后石材加工业出口收汇出现较大的滑坡。以2006~2007年收汇前20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为例,2007年前三季度共收汇5017.59万美元,同比减少698万美元,下降12.21%。
2、金融服务功能缺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2006年惠安县石雕石材年产值约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4,但整个产业的贷款余额仅2亿余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40。这种产值与贷款量的巨大反差是银行和企业关系不够和谐的一种表现。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石雕石材企业的“贫富差距”已相当悬殊。一些拥有独立进出口权的规模企业,通过多年资本积累,资金实力雄厚,不仅无需向银行贷款,而且成为各家银行争揽的存款大户。而更多的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一般难以独立接单,企业常常失去扩大规模和效益的机会。这些小规模企业因资金需求“短、快、急”、资产结构情况、有效抵押问题和财务信息透明度等问题,很难为现有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所接纳,故大多申请不到银行贷款,所需资金一般采用“互助会”、民间借贷和商业借贷形式。另据了解,由于金融机构外汇政策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推广宣传力度不到位,致使一些企业对新出台的政策缺乏了解,未能将新政策的作用发挥到实处,尤其是缺乏对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了解,很难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和进行贸易融资。
五、发展壮大惠安石雕石材业的思路
(一) 加强政策宣传指导,规避汇率风险。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快、波幅扩大的情况,为规避汇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外汇指定银行要积极向企业宣传外汇政策,指导企业学习有关外汇知识,提高企业在新形势下驾驭市场、规避风险的能力。如针对企业进出口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较多的情况,建议和指导企业改变单一以美元计价的传统,尤其是在欧洲客户的订单中,力争在出口贸易合同中使用欧元和英镑等货币计价,以规避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 针对外汇贷款利率较低以及国际市场主要币种汇率变化情况,鼓励企业适时运用外币贷款,以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与此同时,石雕石材业经营者也要加强与国外客商沟通,提高对外报价,在稳定国外客源的前提下,对新签合同合理定价; 要学会提高签订合同技巧,如在签订出口合同时,以即期合同为主,对于远期合同,增加附加条款,确保掌握价格调整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另外,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协调,对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实行监督和制约制度,以保护出口企业的利益。
(二)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要立足现实,改变按大中型企业标准评估办法去评估中小企业资信的做法,改变过多依赖以不动产为抵押担保的信贷方式,以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当前,商业银行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根据人民银行制定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积极开展为中小企业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质押融资,通过结算性短期融资工具,适应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急”的特点,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从而建立符合中小石雕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信贷运行机制。
(三)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解决担保难和难担保问题。一是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抵押登记评估体系。要把土地、房产以及动产等的登记评估职能从政府性或准政府性职能中分离出去,建立公正、独立、高效的评估登记服务中介机构,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和有效期限,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企业负担。二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民间经济中按不同行业、不同产业建立担保组织或资金互助组织,运用同业公会或行业协会资金互助组织的资金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缓解中小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上的资金紧缺问题。
(四) 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升级。惠安大部分石雕石材企业不重视自身产品价值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至今没有一个知名的品牌,需要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共同扶持。石材行业公会要加强自律和指导、规范运作,以规模化经营扩大市场份额,以品牌化战略提高竞争力。在品牌战略上,要加快申请“惠安石雕”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步伐,扩大“惠安石雕”品牌的影响力,并寻求法律对“惠安石雕”整体品牌的保护。同时争取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石材企业都有各自的商标品牌。此外,政府应积极组织和号召石材企业参展、参评,同时通过与国内外有资格评选认证的机构合作,加大资质评选的范围和数量。为打造惠安石雕石材业的“航空母舰”和“护卫舰队”,增强整体竞争合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可考虑对那些生产技术成熟、产品品质优良、知名度较高的大型石雕石材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渐组建3~5家产值超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对那些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鼓励走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协作发展之路,引导他们互相投资参股组建有实力有特色的有限公司。
(五) 建立石雕工艺学校,加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在整个石材行业内,最具有艺术价值和知识产权含量的莫过于石雕制品。惠安石雕面对日益追求精湛美妙、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国内外石雕市场,其传统技艺承传的优势已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近年来,惠安石雕石材行业公会聘请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专家前来指导,有的企业与雕塑院校直接联系,成为雕塑院校的雕刻创作生产基地。但是,这些措施对整个石雕行业工艺美术理论和研发设计等全面提升还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政府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惠安辖内建立一所雕刻专业学校,也可以在泉州有关高等院校增设一个雕刻专业,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断为雕刻行业输送各种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