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壶美从巧手出
梅花香自雪中来
《踏雪寻梅》
晶莹温润的石体上百树梅花竞相绽放,冰洁无尘的梅傲立风雪,超然脱俗的气韵跃然于石面之上,决绝的清雅中美得让人不忍直视。一戴斗笠的老者随牧童悠然的沐浴在皑皑白雪中,横卧在肩头的那枝梅树因有人的寻觅和珍爱而多了几分温情,楚楚的暗香丰盈了浩瀚寒澈的冰雪,思绪循着寻梅之人留于雪中的足迹畅意游走,人生莫如这画面所呈现的境况,寻一处依山傍水的山脚下,建一间茅舍,春来修篱种梅,夏有读书品茗,秋日伴枫红晚霞,冬来踏雪赏梅红,可谓远离红尘喧嚣,在匆匆而过的时光中独守一份悠然自乐。梅那清雅的风骨,傲然的风节和踏雪寻梅之人恬淡怡人,孤绝不群的姿态给世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陈明志 | 福建莆田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陈明志,1972年生,福建莆田人。13岁开始学习木雕,后专攻石雕,擅长寿山石壶艺雕刻。博采众长,在石雕传统技法基础上,大胆融入木雕技艺的精髓,所作石壶作品造型多变,线条流畅,壶体轻、薄、剔透,巧色分明,真正做到“观赏与实用”、“美感与内涵”的完美结合。1992年创办大呆石壶创作室。2002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工艺雕塑专业。曾应邀赴巴西圣保罗、美国纽约及旧金山等地举办个人石壶雕刻作品展。2011年《陈明志雕刻艺术》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美石神工琢石壶》寿山石文化与石壶创作的交融,论文发表于上海工艺美术第二期《石壶美从巧手出 梅花香自雪中来》——从(踏雪寻梅)谈寿山石的雕刻技法,论文发表于海峡工艺美术第三期。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福建省民间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2012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
《寒江垂钓壶》
陈明志出生于福建莆田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乡村的孩子也有对美好事物的痴迷和追求。乡间的小动物和小植物,寺庙的壁画和佛像,这些都让陈明志着迷。十三岁那年,陈明志被迫辍学。为了生计,他小小年纪便跟随民间艺人学习木雕工艺以帮补家里。但是渐渐地,有自己想法的陈明志发现他所学习的木雕雕法比较生硬,而且雕刻题材也很单一。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寿山石雕。相比木雕,他觉得寿山石奇特的颜色更能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更容易创作出新的题材。因此,1988年,16岁的陈明志放弃了从事三年的木雕工作,从莆田村来到福州这个大城市,开始转攻寿山石雕,也开始了他与寿山石壶的一段缘。
《雪野壶》
刚到福州的时候,陈明志在一家石雕工厂里,做些石雕摆件和花瓶等简单的工艺品。工作之余,他常常留意前人的一些作品,利用晚上时间去书画社看书,并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大量的类似紫砂茶壶、花鸟、树木等方面的书籍。只要听说哪里有展览,他一定会去参观。时间长了,陈明志发现,他所雕刻的工艺品只是出售的商品,激不起他心里的欢喜和留恋。而且,做寿山石雕的人很多,但他们往往只是在摆件和印章上下功夫,很少有人做石壶这种同样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题材。
《初鸣壶》
陈明志找准时机,和几个朋友合办了一间从事石壶创作的小作坊。由于没有车床这样的大型工具,他们不得不用小电钻来钻壶芯,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相当辛苦,做出来的石壶也显得沉重、呆板。由于做出来的石壶很不理想,他的几个朋友纷纷离开小作坊,执著的陈明志却依然在坚持创作并不断地改进。
《榴开百籽壶》
后来在一位台湾朋友的建议下,陈明志借鉴紫砂陶艺、篆刻、书画等作品的优点,在石雕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木雕技艺的精髓。不懈地努力终有回报,陈明志形成了自己的石壶雕刻风格。他的作品充分运用叶腊石的天然巧色,气韵生动,仪态纷呈,表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浓郁的中国民俗特色,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苦瓜夏意壶》
陈明志这样形容自己的作品:“这些石壶被国外的收藏家所收藏,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石壶的雕工,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这些石壶内在的价值。它们不是没有生命、不会说话的死东西,而是会表达感情的、会唱歌的艺术品。”有了好的底子,才能成就一件完美艺术品。陈明志就很注重这种底子即“材料”的选取。他经过严格的挑选,留下了材质好、无裂缝、抗腐蚀、耐高温的原石材料,然后再根据原料自身的特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雕刻技艺“巧雕”运用得出神入化。就这样,陈明志雕刻出了集“观赏与实用”、“美感与内涵”于一体的精美石壶。这些石壶小巧玲珑,比普通的石壶要轻许多。陈明志说,壶身里面的掏空很重要,稍有不慎,一块好料就有可能报废,而且壶身要制作地大小得当、匀称。壶身以及壶盖、茶杯的雕工不仅要精细,还要主题协调、彼此呼应,这样整件作品才是一个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艺术品。从壶嘴往里望,还会看到均匀的小孔,这是用来阻隔茶叶的。这些石壶真正做到了“观赏与实用”、“美感与内涵”的完美结合。
《寻亲壶》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陈明志,对自然界的小生灵由衷地喜爱。因为家里穷,他没有钱买玩具,但他找到了自娱自乐的方式。他用泥巴来揉、捏各种小动物和人物,在广阔的大自然自由地玩耍,和小鸟、小鸡、小鱼、螃蟹做起了朋友。这些儿时的玩伴儿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也是他表达感情的载体。以作品《暖窝壶》为例,壶盖上的五只小鸟,张开粉嫩的小嘴等待妈妈哺育,小鸟通体的粉嫩色充分利用了寿山石的蜡烛红色,把刚出生的小鸟身体的肉质感表现地栩栩如生。壶口米灰色的鸟巢枝干,看上去既舒适又安全。整幅作品中虽不见鸟妈妈的身影,但作品要表达的母爱、亲情却浓浓流露,小鸟的憨态和可爱也让观赏者心生爱怜,创作者对亲情和生命的赞颂也一览无余。
《亲亲壶》
这些去除了商业烙印,留有生命痕迹并满载创作者感情的石壶,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肯定和认可。他的作品《生态系列壶》在福州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漫步自然系列壶》在北京华艺展览会中获得“铜奖”;《九龙壶》和《石榴壶》分别在莆田建市20周年成果展中获得“金奖”;《秋韵壶》、《天龙壶》、《夜趣系列壶》、《寻亲记》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分别获得了“金奖”、“银奖”、“铜奖”。
《龙纹壶》
陈明志的石壶作品多被外国友人珍藏,他的作品也曾多次在国外展览馆展出。在巴西圣保罗建城450周年之际,圣保罗AUGUSTA展览馆馆长PEDROHILLER先生特邀陈明志来巴西举办他的个人作品展,并向外国友人和当地华人现场演绎东方玉石文化的石壶雕艺。
正是这种心态促使陈明志创作出了主题深刻、题材丰富、造型多变、线条流畅的石壶作品。“从事艺术创作要有健康的心态和永远的热情,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有生命力。”陈明志的话可以激励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哪行哪业。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石材台面板,打造厨房典雅奢华风
?收藏鉴赏 | 中国四大名石,果然名不虚传~
?花岗岩干挂板开槽工艺详解
点击“”,查看更多石材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