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是追求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耐心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成为行业里的行家里手。“五一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隐藏在泉港街头巷尾的工匠们,探寻他们的工匠之路,找寻大机器生产时代下的“工匠精神”。本期带您走近南埔镇施厝村施碧祥,去领略其坚守三十载的玉石人生。
刚走进加工坊,就听见雕琢机器切割的呲呲声,看到地板上散落着不少颜色各异的石头,闻到到一股自然的石头气息。此时的施碧祥正对一件玉石进行雕刻,雕刻的过程中还时不时和身边的徒弟们交流着什么。在我们眼里玉石雕刻的过程枯燥乏味,但在施碧祥的眼里,每一次雕刻都是和玉石灵魂做一次对话。
玉石雕刻师 施碧祥:“每一块玉石、石头都是有灵魂的,用心去对待它、设计它,作品好像在讲述故事。做了三十多年的玉石雕刻,每一件作品做完以后,都会有一种释放的感觉。”
在施碧祥看来,雕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雕刻中不断磨蚀自己的技术。
施碧祥:“我们做这一行的,非常眷念这个过程,有一点工匠的执拗。作品越做越喜欢,设计、打胚、完工,然后整体效果,都是一种享受。”
玉石是宝贵的,无不考验着一个雕刻师的精湛技艺。这就是施碧祥所谓的“三分料,七分雕”。施碧祥告诉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雕件,从自然界的产物变成如今不同等值的工艺品,可要费一番功夫。三十年的雕刻历练,花件、摆件、人物、山水等在他的手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施碧祥:“每一种料都不一样,设计的东西就不一样,有的根据颜色在设计、巧色。做这一行虽然比较累、很辛苦,但是心里收获一种满足。”
通过不断地绘画练习和造型创新,如今,施碧祥拿起石头都能随心所欲地雕刻,那些精美的玉石工艺品总能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仿佛拥有一个“最强雕刻大脑”。
【编后语】工匠,传统意义上来说是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工艺美术不像其他行业,有着严格的量化指标,除了具备一定的技艺外,凭的是工匠的感觉、眼力。“追求极致、勇于创新”既是施碧祥的艺术标准,也是他身上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