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后,斗门龙山工业区,拥有约2000名员工的中润集团已然崛起,五大品牌公司、三大事业部、七大机构屹立海内外。伴随特区珠海步入21世纪以来的跨越发展,中润集团也从青葱树苗茁壮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从单一的制造企业转型为多元化经营的民企集团。
“真正的强者都是含着泪奔跑的人。”中润集团董事长康明亮这样说。与珠海一起奔跑十五年,“开放包容、开拓进取、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也深深烙印在这家多元化民企集团的发展中。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一轮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国正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身处其中的企业也面临着“颠覆式变革”。康明亮表示,中润同样需要在多元化集团经营的策略中作出调整,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对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精准投资,从而加快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
今年,中润集团瞄准云浮石材中心的地位和优势,与珠海港控集团合作,投资8亿元建设面积1000亩的云浮新港中润石材保税物流中心及园区,大力发展物流金融这一新兴业态。
与特区一起奔跑15年
在中润集团董事长康明亮看来,踏上特区的那一天仍历历在目。2000年以前,康明亮已是年薪达200万元的资深职业经理人。“我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觉得到了一个应该自己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候,所以决定去创业。当时深圳、东莞等地已经基本饱和,与我们设定的目标不符。我希望找一个好的基地,在3年内建好公司,10年内上市。”
环境优美、政策利好、开发强度小、土地资源丰富的珠海吸引了康明亮的注意。“这正是一个可以大展宏图的地方。”康明亮说。
2000年5月9日,康明亮带领骨干来到珠海,在这里租了厂房,这支50人的团队开始创业。2001至2002年,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到处找地,当时找到两块,一块30多亩,一块60多亩,但还是觉得不够用。直到2003年,中润集团用这两块地一起置换了一块20万平方米的地,这就是如今位于斗门龙山工业区的中润集团生产基地。
“2003年国庆节的时候我们拿地签下合同,图纸设计2个月,元旦开始动工建厂,第二年8月1日我们就搬进去了。从荒山野岭到厂房林立,我们只用了8个月,这也是斗门开发建设的一个纪录。”康明亮说。
从这个纪录开始,中润集团一路奔跑,收购优莎诺品牌,和皮尔卡丹品牌合作,从2004年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真正的强者都是含着泪奔跑的人。”康明亮说,正是这份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支撑着他和他的团队从白手起家到硕果累累。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傲立潮头。
15年后,特区珠海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三高一特”现代产业蓬勃兴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城乡面貌大幅提升、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在全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珠海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全省第一,发展速度与质量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如今的中润集团总部占地面积已达310多亩,厂房面积63000平方米,拥有2000多名员工。目前,产品不仅向外销往全球市场,在内销方面,集团也扩展到全国,旗下品牌在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武汉都设有分支机构,部分产品在欧美及东南亚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较晚加入集团的中源石矿、东升石业以及润基建筑则属于完全不同的行业,让中润更显丰润多态。
企业要抢抓“中国制造”升级机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自十八世纪中叶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然而,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制造”的优势正悄然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传统“中国制造”更需要主动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深耕传统制造业多年的中润集团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康明亮有着自己的思考。“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已经与过去很不同,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其中两大支柱产业增长陆续放缓,一是传统制造业,二是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产业。”
在他看来,过去传统制造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对外贸增长也产生了较大推动作用,过去传统制造业出口每年约占经济增长的3%,这是传统制造业的功劳。但现在,这一数字已连续5年回落;而且根据最新的研究测算,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约为43%。此外,从房地产业来看,其所带动的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均出现产能过剩,面临着较大的去库存压力。
“这两大支柱产业都已经是产能过剩,所以全国经济增长低迷是必然的结果,未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升级整势在必行,作为企业,更要主动抢抓机遇。”康明亮说。
产业转型的目光投向何方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润的目光又投向何方?康明亮认真且详细地列出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多项产业。
比如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就包括了以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健康、医疗、新农业为代表的基因工程与生物医药产业,以芯片、无线传输、卫星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
“像智能机器人,除了它本身的研发生产外,如果在生产制造领域大规模投入使用机器人,那么工业互联网将得到极大发展,这也是德国实现工业4.0的重要基础之一。”康明亮说,像这样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趋势,是目前中润重点研究的方向。
根据《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目前中国乃至全球都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身处其中的企业发展也在面临颠覆式的变革。中润同样需要在多元化集团经营的策略中作出调整,瞄准部分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产业进行投资,加快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康明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