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考古人员。
考古界认为,眉山彭山区这座石雕在中国考古史上尚属首例
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馆迎来九十周年院庆日。届时,包括宝蕴楼、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区域等四个新区域,将正式对观众开放。
10月9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故宫博物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处证实,四个新区域,陈列着众多国宝级文物。其中,1941年出土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汉崖古墓群的一座石雕也在其列。展出期间,这座石雕取名为“石男女拥抱像”。“早些年,郭沫若见到这座石雕,还送它一个浪漫名字:‘天下第一吻’。”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说。
9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这座红砂石石雕出土地——彭山区江口镇寨子山。我们跟随当地百岁老人、彭山汉崖墓义务看护员和文物专家的脚步,听他们打开尘封74年之久的“天下第一吻”考古发掘幕后故事。
出土之地汉崖墓遗址清晰可见
从彭山城区,驱车跨过岷江,来到位于岷江东岸江口古镇。
提及“天下第一吻”出土具体地点,当地住户、彭山汉崖墓博物馆看护员赵尚春说,“就在寨子山半山腰上,按崖墓编号,系550号墓。”很多年前,由于当地人开采红砂石,墓穴被完全破坏了。近些年来,随着当地政府持续的深度保护,墓穴周围已长满野草树木,遗址也被保护下来。
赵尚春口中的寨子山,距江口古镇不到两公里。站在岷江西岸望过来,满山绿树,岷江府河从山脚下流过,“从寨子山到江口古镇,再到仙女山,这一带已发现汉代崖墓近2000座。”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说。
再回到西岸,沿着一条小路往山上步行100米左右,赵尚春停住了脚步。站在红砂石砌成的石梗上,赵尚春将手指指向了远处的一处山崖,“天下第一吻就是在那里出土的。”
跟随赵尚春的手指,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这是一处断崖,由于满是野草和树木,不过,其山体肉眼可见。“遗址就隐藏在野草和绿树下。”吴天文说。
彭山崖墓外国传教士“垂涎”文物
吴天文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本书,书名叫《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在这本书里,不仅记载了彭山汉崖墓考古发掘全过程,还记录了外国传教士对彭山汉代崖墓“垂涎三尺”的故事。
这本书的编撰者是南京博物院。引言部分,编撰者这样表述:本世纪初,外国人纷纷到我国内地作考古调查,曾有不少人来到彭山调查崖墓。据郑德坤著《四川古代文化史》记载:
1908年,英国传教士陶然土沿四川岷江流域作汉墓调查,到过彭山,后写成《四川之墓葬》一文,发表于上海《亚洲交会会志》第四十一卷。
1914年,法国人色伽兰等组织了四川考古队,沿嘉陵江和岷江做崖墓调查,他们曾经到过岷江流域的江口,在彭子浩一带发掘了大量崖墓。
1933年,美国人葛维汉,曾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至彭山江口作崖墓调查,发掘一墓,内用花砖砌造,空无遗物。
吴天文说,正是这些外国传教士所谓的崖墓调查,导致彭山江口一带汉崖墓频繁而无科学性的调查和发现,又从来无人考虑崖墓的妥善保护和管理,再加上古董商人大量收购出土文物,致使彭山崖墓受到严重破坏。
关于外国传教士“垂涎”彭山崖墓的说法,也得到当地百岁老人的证实。
潘英明今年90岁,其三哥大他10岁左右,潘家三哥在世时曾回忆:当时的江口古镇一带非常繁华,岷江上更是每天千帆经过,其中有很多外国人在江口码头上岸。这些外国人来到江口,干的第一件事,即找风水先生看风水,他们就是在风水先生的指引下,寻找崖墓。找到后便雇佣当地人开始挖掘。再用船把挖掘葬品,通过岷江水路运走。
抢救发掘出土文物竟装了11船
时至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前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时由昆明迁往宜宾李庄。
据南京博物馆记录,上述两单位便联合组织“川康古迹考察团”,由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考古博士学位的吴金鼎先生任团长,将四川分为六个工作区,开始考察工作。其中,成都大平原为第二区,即包括彭山、金堂和灌县(现都江堰)。
“1941年,第二区选择在彭山县江口一带的崖墓为考察重点,工作站设在江口镇东南寂照庵内。”吴天文说,根据考古日志记载,第二区在彭山的发掘时间系从1941年6月14日开始,发掘地点有八处,共发掘崖墓77座,砖室墓2座,并按发掘的先后顺序编了序号。先后参加彭山崖墓发掘的有吴金鼎、夏鼐、曾昭燏、高去寻、陈明达、王介忱等。
“考古发掘工作到1942年3月7日结束。整个考古发掘期间,吴金鼎和夫人王介忱始终驻守工地,他是考古发掘现场的主持人。”吴天文说,夫妻考古家驻地主持,可见考察团对彭山崖墓的重视。
吴天文说,据他了解,考古家们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当时装了11艘船,也通过岷江走水路运至李庄保存。后来,又运至南京,收藏在南京博物馆。“11船是一个什么概念,按每船载重两吨计算,这批文物即重达22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彭山曾派出两位本土文物专家前往南京“寻宝”。
时任彭山县文化局局长的江河回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他们见到了“天下第一吻”。在南京博物馆,他们先是看到了一小部分彭山出土文物,后经介绍,获知访客是四川彭山的,南京博物馆特许他们进入陈列有彭山文物的仓库参观。“仓库很大,里面全是彭山文物。可见,1941年至1942年的十个月抢救性发掘,不仅及时,对彭山文物的保护也极其关键。”
罕见之品中国考古史上属首见
“天下第一吻就是这批文物中的罕见之品。”吴天文说,当考古学家发现这块石雕后,便派人对整块石头进行了挖掘。10月10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展出的,即当时用船走水路,辗转运至南京博物馆的。
这座红砂石石刻雕像,原名并非“天下第一吻”。在南京博物馆编撰的《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一书中,考古学家给其取名“秘戏图”。不过,当郭沫若看到这座石雕后,大呼神奇,并取名“天下第一吻”。
按多本史料记载,“天下第一吻”是古人“性教育”的作品,石刻像表现一男一女全身裸体席地相拥而吻,画面动感强烈,动作造型准确,人物造型粗壮、古朴、刀法粗犷。
南京博物馆这样评价“天下第一吻”:从雕像的人体形象、动作造型和感情表露,无不说明当时的工匠具有熟练的表达能力,这在汉代石刻中是罕见的。
关于“天下第一吻”,在彭山人潘淼的家中,有一本介绍中国国宝的小册子,更是将其记录在第三位。这本册子名叫《国宝欣赏100种(第三辑)》,编写者欧劳斋。在书中,“天下第一吻”被介绍为“拥抱佣石雕”,在中国考古史上尚属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