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更加灵动精致,谢伟对着香炉进行了最后的打磨。
为了让作品内容更加丰满,谢伟还在香炉上刻上了梅、兰、竹、菊,以及福、禄、喜、寿等植物和人物的形象。
在以“渔”为主题的雕刻面,一位满载而归的老渔夫闯进了大家的视野。
每一个雕刻面都是从人物为主的题材出发,通过叙述的手段在为大家刻画故事。
8月24日,石雕师傅谢伟在得知自己的石雕作品方形四足香炉,在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人文四川”民间工艺作品创作工程展中,脱颖而出进入终评的消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9月11日,他将带着他的作品参加在四川省美术馆举行的“品四川·颂中国”民间文艺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更加灵动精致,8月25日一大早,谢伟刚吃过早饭,就拿起刻刀,对着香炉进行最后的打磨。
“本次进入终评的作品共150件,专家评委们最终评出了入选作品100件。参赛者大多是奔着展示当地地域文化去的。我也希望能借助此次参展,向众人展示仁寿民间文化。”据谢伟介绍,“品四川·颂中国”民间文艺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是今年全省实施的“五大文艺创作工程”之一,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王东明书记“塑造四川新形象”的指示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四川人文工艺之美。
谢伟说,“渔樵耕读”,是这件石雕作品的主题。选料,画草图,参考查阅资料……谢伟用一个月的时间雕刻完成了这件作品。用他的话来说,是想以雕刻的方式,向大家还原百姓理想的生活状态,展示仁寿的风土人情。“我原计划是雕刻神像,可一想到这次是代表仁寿参展,有些拿不定主意,还特意找了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袁泉一起商量,最终才定了这个主题。”
谢伟的石雕作品方形四足香炉,长宽高为46×44×55厘米。仔细观看,这件方形四足香炉的四面分别以渔、樵、耕、读为主题刻画一个人物。谢伟说,石雕就像绘画一样,可以刻画一个故事。
在以“渔”为主题的雕刻面,一位年过六旬、满载而归的渔夫闯进了大家的视野。画面里的渔夫,拿着鱼竿,提着鱼篓,伴着夕阳,哼着农家小调,正笑容满满地走向一个叫家的地方。因为满载,鱼篓里的大鱼也开始随着渔夫走路的节奏探出头来,此时路过的河边,两只硕大的螃蟹挥舞着大爪似乎在向渔夫示威。生动的细节,让整个画面变得活泼起来。
在另一面,一位砍柴归来的樵夫正坐在一堆柴上,休闲地抽起了烟,被他用来砍柴的斧头也被小心地搁置在了一旁。他面前立着另一捆干柴,似乎无声的宣扬着樵夫今天的收获。“樵”的主题呼之欲出。
对农民而言,耕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却是他们期望最高的部分。随着香炉向右移动,肥沃的土地上,农夫正兴致勃勃地牵着牛,在田间作着一件艰苦又充满快乐的活——春耕。不远处随风摆动的树枝,和奋力耕地的老牛,也似乎都在为农夫加油鼓劲儿。
“最后一个侧面,我雕刻的是夜读的故事。”谢伟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考生,为了应考,挑灯夜读至烛台灯灭。“考生正准备上床休息,可惜太困,就在书桌边睡着了,你看他睡着时脸上都挂着笑意,说明他此刻正在美梦之中。”
为了让作品内容更加丰满,谢伟还在香炉上方的四个边缘,以及四面的转角处,分别刻上了梅、兰、竹、菊,福、禄、喜、寿等形象,以此来展示人们的生活追求,表达大家对物质充足、精神愉悦的向往。
“谢伟所展示的石雕技艺,创意新颖,造型美观,既保留了传统的工艺,又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提高,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袁泉说,和其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一样,石雕也是仁寿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多年来一直滋养仁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仁寿的工艺瑰宝,值得去发展、保护和传承。